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字释
太上:最高。帛书本作“大上”,大与泰、太同,从通行本。
不知有之:帛书本、郭店各本均做“下知有之”“下”字恐为“不”字之讹,不知有之与最后的“我自然”更相符合,也与老子对于圣人之治的境界描述相合: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圣人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亲而誉之:表示亲近且表示赞誉。
畏:害怕、恐惧。同德篇第39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侮:侮辱,羞辱,轻蔑。
信:信任,相信。同德篇第12章: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通行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句解释分歧多有,帛书本作“信不足,安有不信”,明确指信不足是本句主体。安即焉,从帛书本并改安为焉。
犹:通行本作“悠兮”,帛书本作“犹呵”,郭店本作“犹乎”,可见此处作“犹”为确,语气词保留“兮”故订正为“犹兮”。犹,踌躇疑惧,引申为谨慎,同道篇第15章:犹兮若畏四邻。
贵言:少说话。
功:功绩,功业。事求可,功求成(《庄子·天地》)。
事:职守,政事,事务。事,职也(《说文》)。通行本作“功成事遂”,帛书本作“成功遂事”,郭店本作“成事遂功”,从通行本。
百姓:特指有姓氏的家族。泛指人类、全民亦通。
我:多数注释以此处“我”指“百姓”自谓;有不同意见认为此处的“我”不是指百姓,而是指“圣人”,此句意为“百姓称赞圣人无为而治的管理办法符合自然的原则”,而不是百姓说这些功成事遂都说自己想做的。将“我”解释为指“圣人”,并无必要,百姓皆谓我自然恰恰是圣人追求的境界(不知有之)。
自然:自然是老子对道的终极定义: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发自动自为,也是自生自灭,不争不妄,即符合道之规律的状态及发展。
翻译
最高级的境界,是不知道有领导者;
第二等的境界,是亲近及奉承领导者;
第三等的境界,是害怕领导者;
第四等的境界,是蔑视领导者。
领导者的信服力不足,哪里是不肯信服呢?
领导者要慎重啊,说出口的话就要负责,
才能达成利益、把事做成,而伙伴们都认为是他们自己要做的。
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