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生命的核心概念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就是讲易道里面是怎么看待“死生之说”的。《易经》在儒家被称为群经之首,如果没有把《易经》真正学进去,学习儒家的其它经典,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偏颇。

比如,有人问孔夫子什么是死?孔夫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是不和你谈死的,要你在人世间活好,把本分做好,活成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不去想死的问题,这就对了。有人去问鬼神的观念,孔夫子也一下子堵死,“未知人,焉知鬼?”要他们“敬鬼神而远之”。先把人的问题搞明白再说,至于鬼神,那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但是不要一天到晚都想去和它们打交道,就像后来道家的符箓派,每天画符念咒,役神驱鬼。儒家是不理这一套的!我敬鬼神,但是不得罪鬼神,也不和鬼神一起玩,我是牢牢站在人道的立场。孔夫子并没有否定鬼神,他之所以回避这些问题,是因为问话的徒弟没有达到这种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研究死亡、研究鬼神的地步。而且,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只有堂堂正正做个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把人做好,才是必须的,对这个社会才会有帮助。儒家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但是《易经》中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比如精、气、物、魂、鬼、神这些。这一句里面,最关键的概念就是精、气、神。

对道家学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精、气、神在道家里面被称为“上品三药”,道家的修炼是紧紧围绕着精、气、神来的。上品三药,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具备了精、气、神这三种东西。道家修炼的目标是长生不老,它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具备长生不老的元素,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去运用、如何去修炼。在中国的上古时代,甚至是先秦时代,大概就有炼金术修炼金丹的这些做法。直到东汉时期,在我们四川大邑鹤鸣山,张道陵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天师道,中国道教才正式创立,张道陵也就成了公认的道教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