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设计师+独立工程师

做硬件首先要面临的事情就是招募人才,但是寻找优秀的工程师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判断这些工程师的素质更加困难。尤其针对互联网转型做硬件的企业,如果你不是电子或机械工程师,就很难判断其他工程师的经验或工作质量。

笔者从事智能锁产品时,公司为了招募一个合格的嵌入式固件开发工程师,前前后后面试了两年多时间,而在这两年时间里CEO、CTO只能亲自上阵码代码。

初创企业处于生死线上,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应届生,更有效的做法是招聘有经验的工程师。由于智能锁产品需要结构件,而公司又没有懂结构的工程师,前前后后又招聘了好几个人,分分合合,几经更换。中间招聘过一个结构工程师是80后,虽然有工作经验,但是抱着打工的心态,不能融入创业团队,遇到问题总是抱着甩锅的态度,经常和其他同事起冲突。虽然他能很快做出产品,但公司要的是一个有激情的,能做出极致产品体验的人才,公司反复思考很久,最后还是放弃了他。

与医学一样,电气及机械工程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拥有无数的专业知识。如果你聘用了不合格的工程师,你的项目可能会花费两倍的时间、两倍的成本,最终甚至产品原型都无法正常工作。

在产品开发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即“越早发现问题,代价越小”。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项尽快发现问题的活动,而工程师在产品开发启动时就已经参与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几乎都是负面的,“设计中使用的电源芯片不能正常工作”“没有一家厂商能为设计的外壳做出模具”,等等。这些“意外”往往会导致改动,比如采用新的电源芯片,或者重新设计出容易制作模具的外壳。

在产品开发初期,做改动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做好评审工作。随着产品开发阶段向前推进,做改动要付出的代价呈指数级增长。

假设有一个做外科手术的机器人,在某些情况下,执行部件出现故障,没能按照预期移动,这就可能引发手术事故。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可以添加一个独立的软硬件系统来监视机器人的动作。当机器人出现问题时,独立的软硬件系统能够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或者停止手术。

无论聘用什么工程师,为保护自己并降低风险,你还需要聘用另一位独立工程师来审查主设计师的工作。当然,如果你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或经验丰富,自己做审查也是可以的。通常情况下,由于硬件产品对时间和成本的限制,聘用经验较少的低成本工程师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大多数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有设计电路的经验,在大学期间,工科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分析现有电路,而不是设计新电路。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多年的实际设计经验,因此通常无法从教科书中学习。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从一开始就聘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