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旺季来临:怎样签“包量协议”才能良性动销

作者:袁会文

导读:一年一度的白酒销售旺季来临了,各白酒厂商开始为动销出谋划策,这其中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手段就是包量返点,但是包量返点促销协议真的不能随便签。笔者将先以一份合格的包量协议为例,告诉你那些“需要注意的事”。

一、“庖丁”解协议

(1)在协议中规定分销商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条款如图2-9所示。

 

图2-9保证金协议条款

方式:设立窜货保证金制度 ,让分销商拿出一定金额的钱作为不低价、窜货的报证金,如果年终考核没有窜货, 则给予高出银行利息的利率,反之则利率和报证金全部没收。

目的:以此约束缺乏诚信,为了不费力气就拿到利润,不惜降低出货价销到异地(尤其是销量大、终端促销做得好的区域)的分销商。

(2)在协议中列清奖励明细,具体如表2-25所示。

 

表2-25奖励明细(单位:元/瓶)

方式:多用过程返利,少用销量返利:比如隔月返利、年度诚信、赠酒等,也可考核铺货率、售点生动化全品项进货、安全库存、遵守区域销售、专销(不销竞品)、积极配送和守约付款等等

目的:过程返利既可以提高分销商的利润,从而扩大销售,又能防止分销商的不规范运作。

(3)在协议中确定产品价格体系,如图2-10所示

 

图2-10协议中确定产品价格体系

方式:设立严格的产品指导零售价和消费者促销形式、力度。

目的:避免分销商变相的折价销售,影响到其他渠道的价格体系。

(4)酒企的权利和义务,在此条款下,酒企有权对市场变化调整经销产品的价格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酒企有权对市场变化调整经销产品的价格体系的条款内容

 

方式:当市场主导产品实际成交价出现下滑,影响产品价格刚性化时,厂商可以通过提高开票价或者进行产品升级,以此来稳定现有的价格体系。

目的:此条主要是为了避免后期对市场调整而引起终端的质疑和不满。

(5)酒企为分销商提供政策支持的义务,如图2-12所示。

 

图2-12酒企为分销商提供政策支持的条款

 

方式:设立严格的赠酒、宴请考核管理制度,先审批后实施。对用酒数量、宴请额度、考核监督人、宴请人员指标等有标准的规定。

目的:避免分销客户滥用费用,造成资源浪费。或者是虚报费用,直接将费用折现,纳入产品政策,影响产品的价格体系。

(6)分销商的责任和义务如图2-13、图2-14所示。

 

图2-13分销商的责任和义务(一)

 

方式:设立产品进销存账目,明确每日出库量和货物流向。

目的:采用产品出入库登记,便于查出货物流向和终端实际进货数量。以此判断终端实际消化能力和实际库存,避免恶意低价窜货行为。

 

图2-14分销商的责任和义务(二)

 

部分市场签订包量返点协议后开始出现以下情况:

(1)产品在市场上售价开始逐渐下滑,终端纷纷叫嚷“没有利润不想卖”。

(2)新网点不愿进货,合作中的小终端卖完不愿二次进货,称“外面”能拿到更低的价格。

(3)签订包量的大户开始 “翻脸”,要么继续加促销,要么就此结束另选他人。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一些以批发兼零售为主的大户低价倾销。通过低于市场零售价的销售方式,让消费者感觉他店里的产品都很便宜,消费者一问一买感觉他家的东西果然很便宜。

(2)一些“职业”倒货销货的店,低价批发给一些零散的销售终端。通过大量进货拿到低价产品,然后转批零售小店,有时只赚取几元的配送费,以走量形式赚取差额。

(3)从大户手里拿到低价的小终端为提升销量低于市场价出售,往往一款零售在50~80元的产品,利润点在5~10元就可出售。

(4)其他“老实”卖货的终端被逼低价销售。一看市场售价逐渐降低,为求销量和稳住老客户,也开始低价销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产品卖完也不愿二次从总经销处拿货,形成“无促而不销 ”的局面。

(5)一些销售客户在不考虑销售问题的情况下,为求低价,不惜大量进货,最终为解决库存积压而大量低价抛货。

三、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

问题一:价格不统一,盲目向“低”看齐。

由于价格差异大,终端急于出货周转资金,为降低囤货风险,在没有其他操作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向低价区域“看齐”,希望低价抛货缓解压力。

建议:追加消费者促销力度,防止价格底线“破穿”。例如,利用节假日开展“消费者感恩回馈促销”,让消费者感觉是“回馈”而非低价。

问题二:厂商为了避免乱价取消原有促销政策,但新旧政策“悬殊”,导致终端不愿接受新政策,导致不愿进货。

建议:逐步涨价,加大促销和宣传。用提升的差价补偿广告宣传费用,提高产品知名度。适时开展赠饮、品鉴活动,逐步巩固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积极性,从而提高消费自点率,直到终端完全适应。

问题三:市场乱价以至于分销商抛货,不是分销商恶意,而是客情关系已经到了不可缓和的地步,一方面分销商操作市场缺乏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业务人员没有给予其指导,而且进完货后,长年累月不见业务人员来访,关系淡漠。

建议:

(1)企业加强对驻外业务经理的能力和心态培训,并加入其考核内容,用硬性指标,如每月拜访客户的次数不得低于3次。

(2)建立客户评价档案,客户评价占据业务经理考核指标30%,设置专人不定期电话访问客户,对于客户投诉的业务经理,无论是否属实,业务经理将以书面形式进行解释。

(3)加大对业务人员社会招聘力度,定期客观评价业务经理的能力和服务态度,每次考核实行末尾淘汰制,不断优化服务客户的总体水平,并从内部深刻认识到服务客户的重要性。

4)加强监察团队建设,定期清查故意乱加网点,奖励良性销售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