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有些领导者,只是一味地指挥别人干活,而自己却不干。把下属驱动得要死,却都是嘴上功夫,不会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最要命的是,他会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手画脚,自己的行为却不符合道德,就是自己是在道德的约束范围之外的。这些人冠冕堂皇,恰恰这些人的道德未必站得住脚。
最不道德的人往往努力捂住自己,然后竭力把别人大幅度撕开。
这是领导者应该警惕的“陷阱”,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
有些领导者永远是要求下属能达到和他一样的思想觉悟,要求别人懂他。但是,别人不是你,不在你的位置上,是很难设身处地与你有同样的思想境界与自我要求的。现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强迫旁人懂你的世界,这种强迫是一种侵略,一个世界对于另一个世界的侵略,并且这种侵略是不可能赢的。
当然,这里讲的道德更多是不要言行不一,要言行一致、内外一致、前后一致。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领导者与企业家来说,往往有着自身内在的深层“道德约束”,这里的道德是一种目标驱动下的对策略选择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人才价值的坚守。
管理学者彭剑锋认为,凡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似乎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学习如痴。
所谓“爱才如命”,就是企业家都是人才痴,求贤若渴,爱才、惜才,见到能人眼睛就发光,就不想撒手;企业家都是人性大师,懂人性、洞悉人性,善与高手过招。
所谓挥金如土,实际上就是企业家能够为企业“舍得砸钱,舍得分钱,善于分钱”。企业家都是有赌性的,敢冒风险,敢负责任,敢为未来舍得投入,舍得对未来的战略做长期的投入,舍得砸钱,舍得分钱。
所谓“杀人如麻”,就是有成就的伟大企业家都有点霸气,不怒自威,气场足。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赏罚分明,奉行能力绩效导向,在制度和规则面前铁面无私、不讲情面,你违反了制度,违反了规则,就要处理你。
所谓学习如痴,就是真正的伟大的企业家都崇尚知识的力量,善于行动学习,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勇于自我批判,不断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