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常在焉,做个有心人

后面这一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心是一身之主,中医上说“心主神明”,儒家也是这样讲的。我们说一个人头脑清不清晰?神志健不健全?在于他的心。如果一个人心神不宁,精神常常处于“缺位”的状态,就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在世上做事的时候,真的要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才行,否则,就像这里说的“心不在焉”,那你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如何去做事情?如果你整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是“魂不守舍”,成天恍恍惚惚,走路都是飘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说得恶劣一点,跟“行尸走肉”也没有多大的差别了。“心不在焉”的这个“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就是“在这里”的意思。你的心不在这里,那么,你给人的感觉就是恍兮惚兮的,谁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谁敢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这样的人?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魂不守舍”,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间房子,灵魂必须住在这间房子里守着,神志才健全;一旦我们的灵魂离开了身体,这间“肉房子”没有灵魂来守护,那么,这个“肉房子”再漂亮也完全是空洞的、没有活力的、没有用处的。

过去中国人爱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作为个人来说,那就是“人不可一时无心”。我们要有心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些概念容易让人混淆。佛教里边经常教人要“直下无心”,这个无心并不是指“心不在焉”的状态,而是指我们的心念要专注于一处,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实际上,这种“无心”、“忘我”的状态,恰恰是最有心、心力最集中、最强有力的状态。所以有些经典告诉我们,“色即是空”,有即是无,实际上,不管说有说无,就是指这个因专注而达到忘我的状态。我们学修的时候,就是要翻过这个坎。怎么来体会这个空有?这个有无?我们当下这一瞬间,就是即有即无。我们的心在这一念不生的瞬间,它就是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的作用仍然存在啊!这是一种“觉照”的状态,要保持这种觉照,不可一时无心。就像“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一样,要是“君不在焉”,就会天下大乱,群雄竟起,这样老百姓就遭殃了。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是五官乱套。我们的汉字说五官,为什么说“五官”?就我们身体来说,如果说心是君王,那么眼耳鼻舌身,就是五位官员、五个大臣。你想,如果心王都缺掉了,这五个官员就不会好好干事了,要不然就是渎职,要不然就不在其位,总之不好好干活,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见声音,鼻子闻不见气味,舌头吃不出味道,拿烟头烫他的身体,也没有感觉。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一种“植物人”的状态。

当然,从医学上说,植物人是说他的神志永远离开了身体,再也回不来了。而我们平常说“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状态,只是暂时的状态,跟植物人不同的是,你一叫他,或者拍他肩膀一下,他的神志就回来了。所以,偶尔心不在焉一下、魂不守舍一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你经常处于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虽然你能够回来,但是你养成“心不在焉”的习惯了,实际上你的精神就会渐渐变得迟钝、麻木,乃至于痴呆。所以,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老年痴呆症”?现在老龄问题很严重,两口子要管四个老人,哪管得过来?老年人就经常处于孤独之中,脑袋就东想西想的,总回不过神来。老年人心不在当下,就是“心不在焉”。经常“魂不守舍”,经常神志缺位,慢慢地就容易得“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