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产品正在越来越多

 

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资源稀缺”的大环境里: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就不会有分配和选择的困难;也不会有生产活动;也不会产生“价格”和“交换”。

就像相信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样,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一大前提。然而,资源真的稀缺吗?

 

 

一、       “资源”可能不再“稀缺”

 

“你是做什么的?”

 “做服装的、做软件的、做汽车的、做工程的……”

90%的回答里,你会听到产品名称。

人们已经习惯于从产品的角度,或者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商业社会。在这里,如果没有“产品”,交换行为就无法发生,买方和卖方也无法定义。没有产品,就没有定价的概念;没有产品,也就没有围绕产品的促销、渠道和交易场所。

这不是偶然的,生产制造一直是商业社会的中心,因为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中。

查一下关于“经济”这个词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牛津美国大学词典》的解释是:(1)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或资源,可用于生产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2)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恰当的管理。

你看,如果没有“资源稀缺”这个大前提,就不会有分配和选择的困难;也不会有生产活动;也不会有“价格”和“交换”的概念——正是在稀缺性的前提下,才形成了这样的规则:谁愿意为这些资源提供最高的交换价格,谁就可以首先拥有它。这些概念构筑了我们用以了解、解释和运行经济社会的其他规则。现在,在我们进一步审视“资源稀缺”这个大前提之前,请允许我用尽量少的篇幅来回顾一下我们在“稀缺性”的笼罩下已经走过的历程。

 

二、       经济环境的转变

 

1.奴隶经济

 

有一个苹果林,果林里的果子不够每个人敞怀吃到全饱,而且一年里只有一个月才结果子。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就果子的分配发生了争斗,不够强壮和智慧的人死掉了。最后,幸存的人达成了一种秩序,统领者决定果子的分配,其他的人看管、照顾果树;作为回报,统领定期给他们仅够维持生存的果子干;有些人逃跑了,去寻找自己的果子林;也有些奴隶成功地密谋推翻了统领,成为新的统领,但是分配的秩序没有改变。

       在某个有野心的统领的坚持下,这群人在保护好自己的果林的同时开始向别的领域进军,他们发现了曾经逃跑的人所发现的新的果林。又通过一场战争,他们合并了新的果林,新统领比以前的统领更加强壮,有更多的奴隶和更大的边界。统领开始喜欢这样的过程,虽然他自己的果子已经一年四季都吃不完,但他的目标是发现所有的果林并成为最大的统领。他和他的继任者一直努力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实现了这个理想,果子帝国诞生了。

 

2.封建经济

 

但是,帝国的版图和管理的复杂程度是统领没有料到的。果林内部的小的叛变和争斗层出不穷。统领开始考虑换一种思路来管理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果林。他把果林分成小块,颁布法令:每个奴隶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小果林,只要他们定期把果子干贡献给统领,统领就保护他们,而且他们可以拥有剩余的果子。所有的奴隶都被这样的“优待”吸引了,他们迅速地从“奴隶”变成“农民”。

       自由农民中总有一些是喜欢探索的。他们最先发现了果子的培育与气候、肥料、嫁接等秘密。他们掌握的技术让他们在自己的小果林里结出最红、最大的果实,而且从一年结果一次变成了多次结果。他们的收入迅速超过了邻居。他们把多余的财富用来收购邻近的果林,雇佣别的自由农民用同样的先进方法种植。很快,这些人成了“大果农”——那些拥有大量的果林并且有能力雇佣其他果农的供给者。这些“大果农”的供应能力迅速增强。很快,前三名“大果农”的产量就占了所有产量的70%

还有一些果农在厌烦了常年吃一种果子的情况下开始尝试栽种别的品种,他们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关注——从统领到邻居都对新口味的果子表现出高昂的兴致,他们在自己的小林子里种满了新的品种,想吃原来口味的果子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的果子拿到集市上交换。很快,在集市的作用下,果子王国变成了无所不包的“新天地”,什么新奇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被发现和交换。每个自由农民都觉得现在比当年强多了。而最高兴的是那些已经不依赖种果子生存的,只负责把不同的果子从A地运到B地的那群人,他们被称为商人

 

3.商品经济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商人们发现了一些集市的奥秘。有一位商人打算用他的新发现来做一次赌博。他和三位“大果农”达成独家进货协议;在果子上市之前在《今日果园》报上刊登了大幅的广告。最后,果子上市的时候,新颖的独立包装,鲜明的$1.99的价格标签,还有反复出现的每一颗苹果都是幸福的广告语引发了抢购风潮,每个人都想要这种果子

即使每个幸福牌果子仅售$1.99,商人利用这次成功聚集起来的资本,他把那些受排挤的小商贩招至麾下,在每个村庄旁建设仓储式购物中心,在每季都选择出一些“大热门”的商品,然后进行宣传轰炸,他发现,新的秩序很快构建成型。果农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他提供商品,果子被成批地采摘、包装、运输到商场里,大量的农民离开果林,加入到流水作业中,他们成为了“自由工人”。

在这个体系下,大家都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热门商品,满足生活所需。商人就这样组装出自动造钱的机器。

   

这就是一部简化版的《经济发展史》,这是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事。然而,在我们以为已经“知道了一切”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4.自由经济

 

商人发现,有些人开始在商场以外进行交换。开始,商人并不在意,总有一些“少数人”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少数派并不会影响大局。可是,慢慢的,从销售记录中商人发现他的“主流消费者”在逐渐减少,可能还没有少到要他关门的程度,但是广告宣传的确没有过去那样有效了。商人开始关注那些“少数派”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了。在这里,稀缺性即使存在,也远没有以前那么明显,现在,果子远不像当初那么稀少。经过种植、嫁接等新技术的提升,果子的成活率、生长周期都发生了变化,每个季度都有大量的果子成熟。

新的问题是,果子如果不被及时采摘就很可能烂掉;另外,人们比以往更不在意那些“普通”的果子,过去如果价格低一些,顾客就能喜笑颜开;而现在,普通的果子在货架上更容易被忽略,每个人对果子的需求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主流”,有的希望果子有其他的颜色,有的则更喜好特别的香味,还有的把不同的果子搭配起来吃……

一些果农开始尝试先让人们设定自己喜欢的口味和需要果子的时间,然后“这一种”特别的完全符合需要的果子就能在设定的时间内成熟并送到顾客的餐桌上。这一切都不是在商人的“大卖场”里发生的,没有货架和广告,表面上看什么都没有变化,但是商人发现他的“幸福牌”果子的销量在逐渐下降……

 

下表可以把上面那个故事再精炼一些。

 

1-1 经济社会的演变

 

 

奴隶经济

封建经济

商品经济

自由经济

供给

非常有限

比较有限

比较丰富

非常丰富

需求

大多数人的需求被压制,极少数人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可以被满足,

少数人的需求可以被充分满足

多数人的需求能够满足,但满足方式比较单一,

少数人可以享受独特喜好

多数人可以满足自己独特的需求

分配方式

强制性

配给制

半强制性

以自由交换的模式进行,但受到有限供给的限制

不受供给限制的自由交换

权力体系

绝对暴力

暴力为主

以民主的形式,但受到可选择种类的限制

非常民主

 

这个图表对于很多人来说似曾相识,如果你接触过马克思的学说的话,把上图中的“商品经济”和“自由经济”分别替换成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信你就能会意。

明天是怎样的?

“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国家将完全消亡。”

虽然本书归为企业管理类别,但是,在开篇我们就探寻了一些涉及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一些方法在过去那么有成效,而现在却开始失效了……

那位将大果林分成小果林的统领是对的,奴隶成为农民、农民成为自由人这两次变化都为帝国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不同的制度解放了过去被束缚的创造力,体制的变化带来的是根本性的改变。

即使我们已经习惯并相信“这种秩序”,但要牢记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将推动我们继续前行,人们依旧在寻找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自由、更民主、更开放的体系;而一旦一种新的体制可以让社会每个个体的自由意志得到展现和满足,它释放出的能量将是前所未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