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密集型企业的特点

过去的十多年里,世界性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规模。但是,中国制造业在管理技术方面的提高和积累还是严重滞后,以至于很多制造型企业习惯于通过挤压劳动力成本等低级手段来应对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差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国内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制造管理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上,很少在产品研发和制程管理上花时间和下功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优秀的日本制造型企业正通过提高其管理技术(也是一种壁垒),来维持他们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地位。

笔者在长期的管理和顾问实践中,深知中国制造业在管理上的巨大差距,并通过提出“管理密集”的新思想来揭示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希望制造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提升管理技术水平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众所周知,人们经常根据生产资源的属性和重要性来对产业或企业进行分析及分类。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我们称之为“资金密集型”,比如钢铁制造业;一些需要投入高技术或设备的产业,我们称之为“技术密集型”,比如IC(集成电路)制造业;一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产业,我们称之为“劳动密集型”,比如制衣业;还有一些需要投入大量知识的产业,我们称之为“知识密集型”,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

但在现实中,笔者发现还有一类企业属于“管理密集型”,比如汽车和办公自动化(复印机、打印机)等行业就是典型。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日本经济整体萧条,但是唯有这几个行业却继续在全球独领风骚。笔者在理光工作十年期间,长期研究丰田管理,深深地认识到“管理密集”成功的奥秘。当然,汽车和办公自动化等行业可能还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的范畴。

在进一步了解这些行业的特征时,我们发现这些产品大多是如“光机电一体化”的复杂系统,也可以时髦地称之为“系统工程”。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不仅是高度的技术问题,而且是复杂的管理问题。产品装配配合上的细微偏差就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错误或崩溃。特别是汽车、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条件非常特殊,它必须在运转中保持精度、速度和可靠性。

要理解“管理密集”的含义,还可以举一个极端的反例来说明。计算机应该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但却属于非管理密集的产品,因为用户个人都可以把它组装完成,而不需要进行特别的管理。汽车和复印机等的组装就没有那么容易,如果没有严密的过程控制,就不可能有好的产品质量。

由于“管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易控制和难以复制,所以通常可以维持较高的产品售价。而非管理密集型的产品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生产过程可以简单复制,这就决定了这些产品在维持价格方面无能为力,像芯片、电脑这样一些看起来属于高度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价格的下跌速度往往快得惊人。

丰田、本田、理光、佳能、富士施乐等日本企业的持续成功,通用、福特、美国施乐等企业的日益没落,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重视管理技术积累和精于制造管理的日本企业更能够在“管理密集型”行业里有所作为。

美国施乐和日本富士施乐的此消彼长就是一个绝妙生动的例子。美国施乐发明了复印技术,并成为办公自动化行业的鼻祖。在字典里,Xerox(施乐)已经是复印机的代名词,可是今天日本的富士施乐却通过优良的管理技术传承了施乐的产品和技术。

当然,更多企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介于管理密集和非管理密集之间,但制造管理技术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