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下面一段,“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前面讲的是祭祀之礼上的规矩,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这一段讲的是具体的行为,主要表达的是内在的诚意、内在的恭敬心。
这里就说了,要达到真正的至孝,就应该像武王、周公那样,要“践其位”,就是继承先人的事业;“行其礼”,就是实行先人留下来的规矩、礼仪;“奏其乐”,要演奏先人留下来的音乐,即使后人创造音乐,其原则上也要遵循先人的规矩。音乐对于古人来说,那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凡是在庙堂里面演奏的音乐,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谱曲表演的。上古三代的时候,尧、舜、禹都有自己的国家音乐,我们现在也有国歌,其中都有一种精神的传承在里边。另外,还要“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要尊敬先人所尊敬的人,爱戴先人所爱戴的人,秉持先人所热爱的品德。“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侍奉活人一样认真、严肃、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很简单,非常通晓明白,但是含义却是很深远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照这样去做,去体会,那就很了不得,代表了孝道的最高要求,是“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这里的“上帝”指的是天,天父地母,同时也包含了地。“郊”和“社”是两种礼仪,“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对于古人来说,天地都是有人格的,好像天和地都是神,需要三牲五果的享受,的确有点迷信色彩。
实际上,在《易经》里体现出来的乾坤天地,是一点也不迷信的。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像文王、周公这些人,心里也是没有迷信的。对天地的祭祀,实际上是源于对《周易》里乾、坤二卦的认识。乾为天,为父,天行健;坤为地,为母,地势坤。正因为天地乾坤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所以,天地乾坤就应该得到尊敬和祭祀。古时祭天是在冬至日,祭地是在夏至日,这样设置祭祀的时间也是意味深长。我们以前学习《易经》的时候讲到,冬至日和夏至日用易卦来表示,就是《复》卦和《姤》卦。冬至一阳来复,复卦行令,从这一天开始的整个上半年,天地阳气回升,是属于阳气主宰的时段,冬至祭天,就是表示时令已到了乾阳主宰的时期。而夏至这天祭地,地代表阴,夏至一阴生,姤卦行令,阴气一天比一天盛,阳气渐渐收藏,直到冬至日。
古人通过祭天和祭地的仪式,提醒人们时令上的阴阳变化,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安排上,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先秦时代,只有上层人物才有机会懂得《易经》,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没有迷信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告诉他们说这个时候该祭天神了、这个时候该祭地祗了,让老百姓能够安排好相应的生产生活,不误时令,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