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搞定上亿大单的关键

常常有朋友找过来,问我如何才能找到好的工业品销售。

在我看来,勤奋上进,懂得工业品销售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就算是合格。企业可以录取,算“新手销售”。

自己积累有一定的客户群,能区分并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劣势,形成自己的销售风格,算是不错的销售。企业可以长期聘用保留,算“熟手销售”。

那么优秀的销售又是怎样的呢?

优秀的销售必然是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沿,在大额的项目中,带领团队,获得胜利的那一小部分人。他们所要考虑的事情,处理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争取到某一位关键的领导的支持的问题了,而是要解决一个组织的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制造飞速前行的二十年,也是互联网企业、制造型企业的“淘金年代”,很多企业采用粗放式发展就能大把地赚钱。当企业搭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时,随着城市化、互联网化发展,大量的消费人口被“制造”了出来,企业获取新用户很容易,自身有些小问题根本不影响企业发展,产品研发、内部管理、市场工作做一些投入都能获得回报。许多销售抓住这个机会,使用简单、粗暴的打法,拿下很多大单,诞生了一批销售明星。

但是近几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微信为例,到2019年5月,微信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11亿。很多市场从增量市场的竞争,转向了存量市场的竞争,也就是从“淘金时代”,转向了“炼金时代”。

“淘金时代”,中国本土企业成功的销售往往有这些典型特征:

(1)​ 强烈的成交意识,认为销售的价值来自成交。

很多销售团队从上至下都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销售,无论什么品质的产品都可以卖出去的。而且,有些分销型企业积极卖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因为利润高,销售分得的提成也高,只要产品对客户来讲够用,不出大问题,就放心销售。

(2)​ 重视回款而忽视客户价值需求

销售成交之后的工作,重视的是采购部门的回款工作,很少有销售团队会跟踪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向内部反馈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忽视通过创新产品服务来深层绑定与客户的关系。

(3)​ 普遍的强迫式沟通,对冒犯及不便没有任何负罪感

在销售跟进客户的时候,不断地制造与客户相关人员接触的机会,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除了表面上产品参数的竞争之外,也体现在相关人员的熟悉程度上,更熟悉的人就有更大的成交机会,因此,接触次数、频率成为销售们竞争的关键KPI。

与这些现象相对应的,则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销售理念:

(1)销售就是要搞定关键人,一句话,搞定领导才可以拿到订单

(2)只讲客户喜欢听的,而不是讲自己想说的

(3)成交来自销售的自信,来自形象塑造,让客户为良好的交易感觉付费

以上这些理念、销售的特质,在“淘金时代”是非常实用的。进入“炼金时代”,渐渐就有些不管用了。到了2020年,在中国的市场上唱主角的是大企业、大品牌,如果在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时间中,你的企业没有进化成为大企业的话,今天就失去了很多竞争的机会。行业中头部的大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销售已经非常专业化了,大家都会打造销售的形象,都非常善于展现自己的产品,也轮流在客户关键领导身上下功夫,重点客户的客户关系已经做得很到位。牌桌上的玩家,从几十个减少到只有几个的时候,市场经过整合,订单越来越大,单一项目的金额越来越高,对手的销售水平又比较相近,销售又该向哪里寻找增长空间呢?

再来看一看这些年客户的进化,大客户的采购,也越来越公开透明,集中采购必须走招投标流程,而且为了杜绝技术评比的人为因素干扰,经常要求提前做试用、权威第三方检测,产品的质量、参数一目了然,销售再也不能“有选择的暴露产品的特点”,以前很多自吹自擂的手段都用不上了!

那么,企业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打磨产品,专注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竞争力吗?那还需要销售做什么呢?

现实是,越是大的订单,越是有利益左右其中。比如,“棱镜门”事件之前,华为大量的采购IBM的服务器,这很正常,因为全世界都公认IBM的服务器质量好。但是“棱镜门”曝光之后,华为决定采购国内厂家的服务器。而国内最好的服务器是浪潮,于是当年华为的一个订单,就向浪潮采购了20亿元美金的服务器,而负责这个项目的销售,这一单的销售提成就超过2亿元人民币。其实棱镜门事件前后,浪潮服务器、负责的销售都没有变化,但是涉及企业的利益实在太大了,所以趋动华为采购浪潮的决定,也是利益,这一次,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企业、产业链的利益。

再比如,上海贝尔这家公司,在诺基亚没有进入之前,叫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是生产通信设备的,有一段时间被国内厂商压着打,几乎拿不到订单,但由于上海贝尔是中美合资的标杆企业,每次美国总统访问中国的时候,一定会有订单。所以,他们的订单就是很特殊的依靠国家利益趋动的订单。

所有的大单竞争,都离不开背后的利益趋使,而负责这类项目的销售,就是在利益的漩涡中打滚。

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竞争,销售穿着是不是高级不重要,销售能不能赢得客户领导喜欢也不重要,而是销售能不能理顺这些利益关系最重要。

因此,优秀的工业品销售,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拿出理顺各方关系的方案,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自己得利最大,甲方也乐得顺水推舟,这才是优秀的销售拿到的结果。

相反,很多大订单甲方难做决策,甚至不得不分标,就是乙方各自倾尽全力粗暴抢标,把难题留给甲方。那些眼里只盯着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份额的销售,是没办法处理好这种大订单的竞争的。而优秀的销售要达到这个标准,不仅需要赢得客户的信任,还要深入调查各方的优势,不仅仅嘴上说得好,还要做出一些事情来表示诚意,证明方案可行。

过去大家经常讲,工业品销售,关键是“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而当大家销售水平彼此相近时,“做对事”变成了竞争的差异所在。

本书写的是作者十余年销售生涯中的部分项目、部分关键转折期的情况,以第一视角来讲述项目销售过程中的故事,并且以项目复盘的形式,进一步深入解读了不同角色的视角、做出选择的分析过程和行业、市场的真实情况。本书中的所有项目都来源自真实案例,为方便阅读和出版,部分内容做过修改,其中涉及到的单位、人物,都使用了化名。总体以时间为序,再现了作者本人的销售生涯,从一个刚刚入行的“新手销售”,到形成个人风格的“熟手销售”,再成长为可以带队掌控大型项目的销售冠军的完整过程。

基本上每一章都是独立的项目,并且每一章都对项目做了复盘。涉及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也结合当时的行业环境与个人现实情况,在复盘中做了注解。

愿所有看本书的销售伙伴,能从本书解析的项目中,体验其中“做对事”的销售策略。希望这些项目、故事能为各位销售伙伴的成长提供借鉴与启发!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程一鸣教授,在成书的过程中分享了很多他的观点和看法;还有感谢王涵睿女士,也为我的写作过程中保持关注与鼓励。我最需要感谢的是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博瑞森图书的贺君编辑,正是她不断地鼓励,让我把一个初步的想法,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写成这本书,并且花费了很多精力对本书进行编辑和修改。

郑文洲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