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概念体系,有如百年的家族图谱。它的旺盛生命力,使其轻而易举地冲出了会计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如结婚成本等。我们对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结婚成本清单进行分析,借此了解不同范畴的成本概念,并消除现代男女的结婚恐惧。
结婚成本清单如下所示。
婚房60万元
装修10万元
家具家电10万元
轿车10万元
恋爱10年花费18万元
度蜜月2万元
办喜酒支出7万,抵销收到的红包7万元
结婚成本共110万元。
分析:
(1)婚房、装修、家具家电、轿车属于固定资产,不是一次性费用,不应计入结婚成本。
(2)恋爱10年花费18万元,既不是结婚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不是因为恋爱了10年花费了18万元,所以就必须结婚,也不是因为要结婚,就必须恋爱10年花费18万元。不管结不结婚,时光已无法倒流,花费已无法收回,这属于过去成本,沉没成本,结婚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不应计入结婚成本。
(3)度蜜月的2万元与结婚有关,是相关成本,同时也是责任成本中的可控成本。
(4)用办喜酒的支出抵销收到的红包,这种算法不对。办喜酒如果是不可移易的民风民俗,那支出的7万元是应计入结婚成本的。收红包属于对未来支出的预收,按照礼尚往来的习俗,是要至少按本还回去的。它在形成现金资产的同时也构成了一项负债,不能作为收入。
(5)这张清单漏掉了领取结婚证的工本费9元。
根据以上分析,结婚成本等于度蜜月的2万元,加摆喜酒的7万元,加结婚证工本费9元。如果移风易俗不摆酒,结婚成本等于度蜜月的2万元,加结婚证工本费9元。其中度蜜月的2万元属于可控成本,结婚真正必须花的成本也就是9元。
顺便说一下,如果原本两地分居,结婚后一方投靠另一方,丢掉了原先的工作,则原先的工作收入是结婚的相关成本,同时也是机会成本。
可能有人会说,没有结婚清单上的那110万元做基础,确实结不了婚呀。如果这样认为,就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关于异化的哲学问题了。我们究竟是为生活而活着,还是为了使别人相信我们活着而活着?我们究竟是追求婚姻幸福,还是追求使别人相信我们婚姻幸福?这张清单把具有实质意义的结婚证工本费9元给漏掉了,列出来的全是形式意义的花费。我们不得不问:生活,还是被生活?结婚,还是被结婚?
我们再看网络上同样流传甚广的养育成本清单。这张清单极长,将养育过程分成了8个阶段:怀孕阶段、生产阶段、幼儿园前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各阶段按明细统计出来的费用分别是1万元、2万元、7万元、8万元、12万元、15万元、20万元、25万元,合计90万元。
现在很多符合政策的家庭不愿意生二胎,甚至很多丁克家庭不愿意要孩子,这份清单估计起了不小作用。把各阶段费用全部统计出来,其作者一定花费了不少工夫。不过既然已经费了那么大工夫,已经穷举了20多年的费用,不如再加把劲,继续往前走,走到人生的尽头为止,努力把所有花费全部整理出来。当他整理完毕,抬头仰望星空时,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不花费这些钱,那我准备干什么?难道带进天堂?”
清单的作者用貌似客观翔实的数据给善男信女们出了一道难题:娃,生还是不生?我们也可以给作者出一道难题:钱,花还是不花?
这份清单列出的,都是未来成本。在预测未来成本时,主要精力应放在检查和论证那些不确定因素和假设前提是否科学合理上,而不是花太大精力去预测过分精细的数字。二十年前,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小学校会因为生源的不足而大规模撤并呢?有谁能料到今天的大学入学率会达到70%以上呢?常说活在当下,基于今天的环境,预估遥远的数据,是另类的刻舟求剑,这不是在研究成本,而是在玩弄成本,这不是成本实践,而是成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