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微软的联姻

埃洛普是诺基亚历史上第一位非芬兰籍的CEO。诺基亚这么一个很本土化的公司选择了一个美籍CEO,乍看起来令人不解,其实是大势所趋。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不再仅仅是硬件厂商的舞台,软件成为产业竞争的新疆域。手机企业越来越像一家软件公司,而不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制造商。诺基亚此前的高管没有一个人懂软件,美国却是全球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家,诺基亚不能不考虑去美国找懂软件的人才。作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芬兰市场所占的销售额比重早已微不足道,美国却是其最重要的手机市场之一,诺基亚曾经是美国最大的手机品牌,占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且,美国还是重要的资本市场,诺基亚已于1994年在纽约上市,它也需要与美国的投资者更多地沟通。所以,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是诺基亚为什么选了一个美籍CEO,而应该是:它为什么没有早这样做?

上任一个多月,埃洛普即宣布诺基亚全球裁员5000人,这成为诺基亚10年来最大的一次裁员。裁员是节约成本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作为职业经理人,埃诺普要为公司的利润负责,裁员原本无可厚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埃洛普的美式管理风格大大伤害了诺基亚的企业文化,在埃诺普和诺基亚之间造成了深深的裂痕。

裁员只是牛刀小试,埃洛普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应该采用何种手机操作系统。我们知道,诺基亚有如下选择:一是坚持自己赖以起家的塞班系统;二是力推新开发的米狗系统;三是拥抱已成市场主流的安卓系统。塞班系统大势已去,但当时还有20%的市场份额,在低端智能手机市场还有强大的势力。米狗系统的诞生让很多诺基亚人感到兴奋,诺基亚已在这个项目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和资金。当时的安卓和iOS的应用商店建立不过两年,很难说米狗没有希望。

经过近5个月的激烈争吵,2011年2月,埃洛普宣战了。他发出一份主题为“燃烧的平台”的内部邮件,在邮件中,他指出了对手的强大,同时称诺基亚的产品无法与iPhone相媲美。他说:“我们也站在一个燃烧的平台上,并且我们必须决定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手机的软件比硬件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诺基亚的前途决定于“建立或者加入一个生态系统”。

不管是兴奋还是忐忑,所有人都很期待,诺基亚终于开始行动了。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埃洛普没有选择塞班系统,没有选择米狗系统,也没有选择安卓系统。发出邮件三天后,诺基亚与微软共同宣布,两家公司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诺基亚手机将选择微软的Windows Phone(简称WP)手机操作系统,昔日的对手将联手共同对抗安卓系统和iOS系统。

微软的Kin手机诺基亚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