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是“道”的人格化

总的看,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神”就是“道”的人格化。所以,“神”观念在宗教思想中的地位,和“道”范畴在形而上学思想中的地位一样,所表示的都是古代中国人思想中最深刻的问题。从形而上学看,本体“道”被儒家学者们给予了不同的理解。以《周易》、荀子、张载、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气”学家,将“道”理解为“气”;以孔子、二程、朱熹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将“道”理解为“理”;以孟子、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将“道”理解为“心”。这三种理解还呈现出周期性的历史螺旋式递进关系420,表明儒家学者对“道”本体的理解在逐渐走向深入。全观之,“道”本体乃是“气”、“理”、“心”的统一;分言之,“气”为“道”的生命或材料,“理”为“道”的形式或规范,“心”为“道”的功能作用。其他一些概念,甚至宗教思想的概念,如“天命”、“鬼神”等,也可以从“道”的高度给予解释。

尽管“神”就是“道”的人格化,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格化的“道”,总是不太重视,重视的是没有人格化或者人格色彩很弱的“道”。也就是说,人格化色彩很浓的至上神观念,在古代中国宗教思想中,很不突出。这是古代中国宗教思想最显著的特点。

从西方基督宗教神学角度看,古代中国人根据“道”来理解“神”,仅以“气”而言,这样的“神”有质料、根基、生成、动力等意义;再以“理”而言,这样的“神”则有形式、规范、戒律、普遍必然性等意义;更以“心”而论,这样的“道”还有主宰、评判、自由等意义。和基督宗教关于上帝“三位一体”的观念相比较,隐隐约约地,“道”所呈现出的“气”、“理”、“心”三个方面或三个部分,分别可以隐含着或暗示出与基督宗教圣父、圣神(或圣灵)、圣子相近的意义来,同时也分别接近于西方哲学物质、真理、精神三个范畴的意义。这说明,对于世界最高存在,中西思想家不约而同,有相近甚至相同的理解。只不过在表达自己认识到的“道”或“上帝”或世界究竟是什么上有不同,中国思想家以“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派的形式表现,而基督宗教神学思想则以三个“位格”的形式表现,西方哲学则以唯物论、存在论、精神哲学三个大的学派表现而已。

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观念很丰富,值得宗教思想史学者给予进一步的关注。不过,中国古人关于“神”的观念又是零散的,不系统,也没有专门的讨论者。所以,古代中国宗教思想中的这些观念,不能称为“神学”,只能称为“神”的观念、神论或神学思想。

古代中国宗教思想中的“神”论,在语言文字中,集中表现在“神”、“天”、“道”几个字,以及与这些字相关联的词上。下面以“神”、“天”421两个字为核心,来看看古代中国人所谓“神”,究竟是指什么,以此为基础,揭示出古代中国“神”论的一般特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