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山不容二虎”指的是品牌地位之争,那么“一女不事二夫”就是竞争者之间对经销商资源的争夺。
如果说品类定位、品牌地位之争,是企业在消费者心智之间的无形竞争,那么,双方在市场上的短兵相接,才是真正的硝烟弥漫。
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在地面发起“攻城”之战,最为直接有效的就是针对老大已经培育多年的经销商网络,进行“纠缠”战,其策略有三。
第一,直接找与大品牌合作良好的区域总经销。
商人重利,没有人会放过送上嘴的肥肉。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品牌的经销商趁新产品成长之机把竞争品牌先拿在自己手上,总好过被别人先拿去。这样,如果今后这个新品牌做大了,自己是原始功臣;如果这个新品牌没有做起来,自己在原来的大品牌面前,还自称是干了一件“未雨绸缪”的事,是功劳一件。不信,如果你是做核桃乳的,你去试试找“XX核桃”的经销商、策划公司,别看他表面上信誓旦旦、忠心耿耿的样子,私下没有几个不上钩的。
第二,直接找与大品牌合作不愉快的区域总经销。
外企对团队每年有30%的增长压力,很多大品牌企业对经销商也是如此。娃哈哈的“联销体”虽然做得很成功,但是知道内情的人,或者与他们经销商经常交流你会发现,这个“联销体”也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启力的市场表现不如预期。
那个含有“氧气”的富氧水,无论从水里有氧气的“认知”到消费者通过喝水吸氧的“需求”,还是到这个三不靠的品类发育,都显得比较“业余”之后,娃哈哈品牌并没有对品类的成长,发挥多大作用。于是,很多经销商成为替罪羊。这个时候,你去“纠缠”一下,效果肯定好。
第三,直接找大品牌竞争对手的区域总经销。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认为的对手,很多大品牌的经销商比如老张不容易撬动,那么去他对门的老李家那儿坐坐,肯定有共同话题。这样的竞争品牌区域经销商比较了解对手的弱点,知道对手操作的一些常用手法,做起市场来针对性也很强。
【案例】
上海南浦食品集团“乃中乃”奶片的全国布局
上海南浦食品集团,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食品经销商。集团老板林建华先生是福建人,艰苦创业,来到上海打下一片江山,是福建商人“闯上海”的成功代表。
2004年,我在南浦食品集团任市场总监的时候,集团推出一个新产品——“乃中乃”奶片,就是可以放在口里嚼的那种奶粉的压片。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是赵宝成先生。赵总原来是伊利集团某部的部长,我们私下都叫他赵部长。赵部长深知乳品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奶源有限,如果再去做奶粉,或者生产利乐包装的液态奶,资源太少没有办法启动,资源多的话一下又筹集不过来。因为特殊的机缘,赵部长找到林老板,说是有一个新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双方一拍即合!
项目的地点选择内蒙古第二大城市包头附近的土默特右旗,赵部长果然轻车熟路,不到半年时间,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市场的工作了。
上海南浦在华东地区的市场网络,是非常成熟的,对终端的掌控力也非常强势,但是这个产品属于一个大品类,光华东市场,不足以消化巨大的产能,必须开发全国市场。
公司把每个人手头的资源,都排了排,计划分头行动,一个月后北京回合,一起汇报成绩。我跟一个叫“阿杜”的杜建德副总奔往东北,其他总监一级的领导,分赴其他大区。
“乃中乃”奶片不是奶粉,也不是液态牛奶。在消费者心智中,它是一个类似休闲食品的营养品,可以更方便地补充牛奶的营养。它的外形与休闲食品中的口香糖类似,终端陈列必须在收银台附近随机可取的位置,而这种终端操作,奶粉经销商、液态奶经销商没那么熟悉,必须另外找一类经销商来进行“纠缠”。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按照原计划在北京集合,大家在会上展示自己经销商开发成果的时候,都是会心一笑。原来,我们既没有开发伊利的经销商,也没有去触碰蒙牛的经销商,都按照产品的品类特性,找的是口香糖经销商。
由于准确开发经销商,这个项目很快就度过起步期、成长期,现在这个项目的母公司“天喔”集团已经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