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判断企业的“吉凶悔吝”

“八卦”蕴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它解读也就变得非常不易。“易经”用“卦象”和“爻象”表示事情的发展变化,用吉凶悔吝表示对形势的判断。

客观形势对当事者有利,就叫吉。客观形势对当事者不利,就叫凶。行为不当,十分懊恼,就叫悔。举棋不定,拿不定主意,就叫吝。吉凶表示外在的得失,悔吝则表示内心的感受。

同样道理,报表提供了企业情景、情势的“八卦图”,“吉凶悔吝”还要靠自己判断。如何判断呢?和解读“八卦图”一样,也是不容易的。这里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

多年以前,从朋友那里学到一句话:先扣帽子,后扎小辫儿。什么意思呢?先把一个不好的名目,强加到某个人头上,然后再找证据加以证明。这种手法,在“文革”中用的很多。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用于财务分析当中。

具体说,在财务分析过程当中,首先要有一个假设或判断,然后到报表寻找相关的数据,支持或支撑你的这种判断。比如说,经济形势不好,企业业务不好,库存积压增多。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个预感,流动资产的存货项目,应该比以往有所增加。因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也应该有所体现。不然,报表可能就有问题。

反过来说,道理也一样。你没有经验,没有感觉,没有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去看报表,非常容易陷入数字迷宫。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没有见解,就掌握不了事实。”没有感觉,一堆数据永远只是一堆数据,你根本不可能把它拢起来,说明一个问题。

不学财务的人,往往不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单一的财务数据不说明任何道理!比如说,某公司总资产是1亿元。这不说明任何问题。你如果觉得它资产规模大,肯定有比它更大的。假如它资产负债率是85%,那么这点资产规模就变得更加没有意义。再比如,某公司的利润率是40%。咋一看,可能觉得比较高了。但如果它的周转率很低,这也没有多少意义。

所以说,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有片面性,所有的财务指标也都有片面性。不光财务数据、财务指标有片面性,财务报表也有片面性。报表编出来已经是过去时了,你用过去的数据说明现在吗,说明未来吗?太难了!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窗口,供我们参考、借鉴。

财务数字和财务报表的背后,都是客观的经济事实。所以,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账实结合、账事结合。中国古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反复印证、相互参照,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看清事情的真相。

附记:换个角度天地宽

有一次,在济宁讲课。有个企业家和我聊天,他说:我们这些当老板的,其实不少听课。言外之意呢,听你讲课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他又说:听×××的课,我得头疼两个星期!听您的课,不头疼。我知道,×××是非常有名的财务专家。他这话什么意思呢?其中固然不乏恭维的成分,但也是某种程度的认可。

什么人是“专家”呢?大学学财务,工作以后干财务,各种证书、头衔一大堆。长时间在一个专业领域打转转,就成了所谓资深从业人士。这种人,往往被称为“专家”。“专家”说话有什么特点呢?用别人不懂的语言,讲别人不懂的东西。结果,别人还是不懂。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当不了什么专家。这一点,我从不否认。但我也有自己的原则和风格。

第一,我不装。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决不不懂装懂。第二,我说“人话”。什么叫人话?普通人、正常人能懂的话。决不使用自己不懂的专业词语。即便使用,也要转换成日常口语,再去说,再去写,再去表达。第三,我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站在企业家的立场上说事情,一定要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看问题。

当然,我的书、我的课也不是让所有人都满意。有人善意批评我:你的这些东西啊,专业人士觉得不够专业,非专业人士觉得不够通俗。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也无话可说。我只能说:唉!这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不想当什么专业人士,更不想当什么非专业人士,我只想当一个对企业家有用的人士!

报表的背后都是实物或实事,说“人话”也能把报表说清楚。财务的背后是业务,业务的结果是财务。跳出报表看报表,方能看到报表的全貌。反之,脱离实物或实事等原始信息,在一些概念上打转转,会有好的出路吗?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