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异常喧嚣的早晨。人们说话的声音交织成一片,叫卖声此起彼伏。其中最刺耳的是汽车的鸣笛声,尤其是那些拉长时间的鸣笛声,以及连续按喇叭多次的急促声音。一辆大型公交车带着巨大的引擎的声音呼啸而过,驾驶员按了两次喇叭,那是一种极其洪亮的声音,夺人心魄。小孩子的欢笑声不时地传来,随之便是大人的呼喊。偶尔传来几声电锯声,那是某个地方在装修。
如果仔细倾听,会在某一刻,所有的声音突然停止了,周围变得异常的寂静。几声鸟叫响了起来,一种是婉转悠扬,其中还夹杂着另外一种粗犷豪放,然后还有麻雀短小急促的叫声。伴随着大人们的说笑声,有个小孩子大声哭了起来,那是一种没有眼泪的干号。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带着尖锐的鸣笛声。速度和鸣笛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就像鸣笛就能抵消高速行驶带来的危险一样。
天空阴沉沉的,看不见云彩,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尘雾之中。树木、马路、房屋、汽车,都是湿漉漉的,马路两边还有些积水,中间却已经泛起干燥后的白色。没有一丝灰尘,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雨水洗去了那些浮躁、表面的气味,而大地本身的清香反而越洗越浓烈。
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面子”?
我们为什么希望别人给我们留面子?
别人给我们留了面子,然后作为回报我们就也会给别人留面子,那么,别人收到回报后便会更加给我们留面子,我们也继续回报。最终,大家一团和气。
但是,我们的内心却从此走向分裂,一面说着给别人留有余地的话,一面在心里想着相反的看法。
一旦我们真的感受到内心的分裂后,或者说,我们已经认为那是一种分裂后,如何从分裂中摆脱出来又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然后,我们一边保留着自己和别人的面子,一边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很虚伪,我们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心冲突。我们厌恶“面子”,但是,我们每天既索取着“面子”,又给予着“面子”,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又给我们增加了一个冲突。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分裂和冲突。
我们真的想要摆脱这些内心冲突吗?
我们真的想不再理会“面子”了吗?
我们还在等待着别人先改变吗?
还是说我们在等待着社会的改变?
我们是否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从“面子”中解脱呢?
其实没有方法,只要我们真的认识到必须从“面子”中解脱,然后观察自己内心中的“面子”,让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它。我们就会发现“面子”已经离我们远去。
即便我们承认我们经常会混淆概念世界和真实世界,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对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不是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我们只是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这个问题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重要的关联,那就是我们的思考。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头脑中的思考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头脑中的思考活动混淆了这两个世界,或者说,我们一直在用概念进行思考,那么,这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
先看看当用概念思考时,我们的头脑中会发生什么。也许我们平时就是这么思考的,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那么,我们只有通过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搞清楚我们的头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共同开始探索吧!
当我们的头脑中想的只是语言和文字构成的概念时,我们就会变得麻木、冷漠、肤浅,我们的心失去了敏感性,我们的行为变得迟缓甚至没有了行动。我们被打动的是痛苦感受本身,而不是“痛苦”这个词,不是吗?我们只有真的体会到痛苦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才会鲜活起来,同情心才会升起,然后善意的行动才会发生。
百思买(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首席执行官,布莱德·安德森说:“作为一名领导者,当我们知道需要排除障碍时,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排除障碍。”他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样,我们需要从由文字构成的概念世界中脱离,才能看到他这句话所指代的真实感受。
他真的看清楚了那些障碍本身,并且看到了那些障碍给工作带来的危害本身,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这些障碍必须被排除。这不是别人告诉他要排除那些障碍,也不是领导命令他排除障碍,“必须排除障碍”是他的真实感受。在体验到真实感受后的力量推动下,行动是自发的,因此,他才说:“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排除障碍。”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做事半途而废的情况。但是,我们往往将其归咎于各种客观困难,也许并不知道,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用概念思考而导致的。当我们只是在概念上理解某个事情时,必然缺乏了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件事情的决心,缺乏了那种为了做好这件事情破釜沉舟的决心。
然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些不做此事的各种理由便自动地浮现到我们的头脑中了。我们也许并不是在主动找借口,但是,对那些真切地看到必须做这件事情的人来说,确实就是借口。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这就是用概念思考与那些感受到真实事物的人之间的行为差别。
用概念思考还容易让我们变得肤浅。当然,我们不会认为自己是肤浅的,因为一旦认识到了,说明我们已经不肤浅了。比如,我们有时会说:“你这个人太固执了,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是“固执”?
我们是否真正的感受到“固执”这个东西本身是什么?
还是说,我们只是理解了“固执”这个概念的含义呢?
也许我们平时在说或听到“固执”这个词,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但是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已经知道了,不是吗?
那么,我们现在看看对“固执”这个东西的一些理解。字典上有一种通用的说法:“‘固执’就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的心理现象。”我们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但是,这个说法能够让我们看到“固执”这个东西本身吗?
能让我们真正地知道什么是“固执”吗?
那么,什么“坚持”,什么“成见”,什么是“变通”呢?这不是在用一个概念解释另外一个概念吗?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理解以上这些名词的含义,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地理解“固执”呢?如果我们在用到“固执”这个名词时,只是理解到这个层面上,这就是一种肤浅的表现。
还有一种对“固执”的理解:“固执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 如果我们对“固执”的理解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深刻的多了。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名词概念都理解到这个程度,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深刻的人。
通过对我自己的内心以及与周围人谈话时的观察,我看到的“固执”是:在头脑中装满了各种观念,而且深信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在一个人是固执的时候,他的内心往往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对某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而且他坚信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意味着他认为其他的不同观点都是错误的。此时,他不仅不会接受其他人的建议,而且一直试图说服别人相信他的观点。我们不管“固执”的人的观点是否与事实相符,只要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固执。
再如,我们是如何理解“恍然大悟”这个词的含义呢?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是,我们的理解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呢?字典上有这样的解释:“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也作‘豁然大悟’。可以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过来。”
我们是这么理解的吗?这样的解释对学生学习成语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有了“恍然大悟”这种感受时,用这个词来表达。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用这个意思用于思考,那么,我们就变得肤浅了。
我们都有过“恍然大悟”的感受,那么我们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个感受呢?
是不是在之前思考过某个问题?
是不是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多时了?
是不是因为被这个问题困扰而正在感到痛苦呢?
然后,突然明白了,这时的感受就是“恍然大悟”。然后,我们是不是还有一种从困扰和痛苦中解脱而感到的轻松和愉快呢?
如果在听到别人说“恍然大悟”时,我们是带着这种理解在听,那么,我们就会对他说:“恭喜你啊!真的替你感到高兴。”因为我们理解那个人真的明白了一个道理,而且他此时的感受是非常美好的。一旦我们脱离了概念式的思考,我们马上变得更加深刻了,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敏感,也更加富有同情心。
另外,用概念思考还会使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变得不求甚解。如果在学习各种知识时,没有体会到知识概念背后所指代的那个东西,那么,这些知识反而会成为我们认识那个东西本身的障碍。正如歌德所说的:“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面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任何知识都是别人在看到某个事物真实的本身之后,将这个认识记录了下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对应物。否则,就如古印度经典《瑜伽经》中所说:“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如果某个知识没有真实的对应物,或者这个知识的对应物不是真相,而是我们的误解或假象,那么,这个知识是谬误。
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忘记了去寻找和印证,知识发现者所看到的那个真实存在的对应物,那么,我们将会迷失于概念的虚幻世界之中。比如,一个源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概念“轮回”,一般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轮回以及六道轮回,也就是说,人在生死之间或者在六道之间不断地转换。由于我们在这一生无法真实地体验到死后及其他几道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也没有对以前多世的记忆,因此,我们对“轮回”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不是吗?
但是,我们谁没有经历过几个春天或冬天,我都知道春天过去了,它明年还会来,我们清楚地知道春天是什么样的。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阴天,我们知道白天过去了,明天还会来,我们知道虽然现在阴天了,早晚会看到晴天,我们知道白天和黑夜,以及晴天和阴天是什么样的。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欢乐和悲伤,但是我们知道虽然现在是悲伤的,但是快乐早晚会再来,我们知道悲伤和快乐是什么样的。
这一切我们都经历过,同样的东西不断地在重复,这不就是轮回的本质吗?
这些不就是“轮回”这个概念所指代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吗?
如果我们认真体验过生活中的各种轮回现象,那么,我们对“轮回”的理解就深刻的多了。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轮回”的道理指导我们的人生了,不是吗?我们就不再会过于执着于当时的烦恼、痛苦甚至快乐,因为我们真的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而恰恰就在这时,轮回停止了,它不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在学习时,很容易忘记了寻找和印证知识的对应物,因为仅仅理解知识本身就已经很困难了。因此,久而久之,我们就将知识当作事物本身,变成了纯粹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就很难有指导实践的价值。但是,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还是知识吗?它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学习上的精力吗?
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其实知识并不是在概念上的理解后就可以用的,概念上的理解不能直接用于实践,也无法直接用于实践。只有我们真实地体验到了知识所描述的那个实际存在的对应物之后,我们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知识的作用与其说为了用于实践,不如说它们是引导和印证我们,认识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向导和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