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应第二:翻来覆去探究对方实情

【阐微】

本篇篇题《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作《反覆》。通观全文,其主旨是讲“反覆之术”。《说文解字》释“反”说:“覆也。”反覆,犹言翻来覆去言说以探究对方实情。

陶弘景题下注云:“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本篇思想深受道家与易传的影响。

《周易·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篇则言:“同声相呼,实理同归。”《周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音zé,深奥——笔者注),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本篇则说:“象者,象其事。”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本篇则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而《战国策·魏策一》和《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可见,道家这种辩证思想源头远矣。

另外,战国兵家重“知彼知己”,本篇则说:“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春秋战国时,百家尚末为天下裂,各家相须为用,皆言内圣外王的大道。纵横之士杂取诸家,本在情理之中。

【经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1】。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2】。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3】。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4】,不可不察【5】。

【译文】

古代通于大化的圣人,处处合于无形大道。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返回过去观察以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跟现在的情况不合,便去研究古代历史经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有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现在的情况,这是圣人教导我们的,不可以不仔细考察。

【注释】

【1】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此处可与《捭阖第一》:“捭阖者,道之大化”一语相参。

【2】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反,翻过来。覆,翻过去。

【3】陶弘景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诸古者也。”

【4】陶弘景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覆,覆核,验证。

【5】陶弘景注:“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也。”察,仔细考察。

【经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1】。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2】。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3】。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4】。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5】。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6】。

【译文】

别人讲话,是动;我方沉默,是静。要根据对方的话,了解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如果对方话语中有不合真实的情况,便反复询问,对方一定会应和,再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用意象表达内容,事物要相互类比。有了意象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就是以意象表达的某事物;所谓“比”,就是以言辞类比,在无形中得到对方的响应。启发诱导的话如果合乎事理,对方一回应就会了解真实的情况,这就好像张网去捕捉野兽,只要在野兽出没频繁的地方多设置一些网,伺察等候着,定能捉到它们。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定会说出实情,这实际是一张钓人的网。

【注释】

【1】陶弘景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2】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韩非子·扬权第八》云:“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3】陶弘景注:“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象,指意象,意象思维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4】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周易·系辞上》说:“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5】陶弘景注:“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6】陶弘景注:“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罝,音jū,泛指捕鸟兽的网。会,聚集,指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司,通“伺”,侦察。

【经文】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1】。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2】。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3】。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4】。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5】。故善反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6】。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7】。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8】。

【译文】

常用钓人之网驱使对方,为我所用。如果发言不合,就要改变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对方,迎合他内心想法,了解实情,从而驾驭他。彼我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通过揣摩言辞,了解除对方底细,从而确定基本策略。这样反反复复,周密审核,达到名实相副。圣人引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都可以成功。古代善于反复言说了解事物的人,即使鬼神一样莫测的情况也能了解。他言辞变化适当合理,观察非常细密。如果发言不详细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就不能确定基本策略。

【注释】

【1】陶弘景注:“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变常易网,更有以象之者矣。”

【2】陶弘景注:“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则其情可见。因随其情慕而牧养之也。”报,回应,适合。

【3】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反往、覆来,指反复交谈。

【4】陶弘景注:“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之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袭,重复的意思。

【5】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诱,引导。

【6】陶弘景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这里的反听,有用心听之意。本书《本经阴符七术》有:“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

【7】陶弘景注:“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之道审也。”当,适当,合理。审,确定。

【8】陶弘景注:“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牧,犹下面讲的“牧其辞”。

【经文】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1】。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2】。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3】。

【译文】

对方实情不明,就要变换象比,那样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辞,自己回过头来再进一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敛;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取得,反而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开诚相见,就要象和比综合运用,以驾驭言辞,从而诱导对方发言。相同的声音自然会彼此呼应,切实的道理必然会走到一起。

【注释】

【1】陶弘景注:“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有言,我乃还静以听之。”还,返回。

【2】陶弘景注:“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敛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3】陶弘景注:“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吕氏春秋·召类》中说:“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经文】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1】。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2】。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3】。皆以先定为之法则【4】。以反求覆,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5】。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审其事,论万物,别雄雌【6】。虽非其事,见微知类【7】。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8】。

【译文】

言语或发端于此,或发端于彼,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民众,都要知晓真情。真情是分辨真假、了解异同、掌握对方忠诚还是欺诈的途径。人的动作、言谈都与真情相合拍,欢喜、愤怒都要通过情表现出来。这一切要先知真情,然后才能展开游说。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观察分析其实情。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心气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即使对方说的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情况。这就好像了解别人而深入他的内心,从中衡量其才能,猜测他的想法,就会跟符节一样相合,不致发生失误。又好像螣蛇指示祸福一样丝毫不差,像后羿开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注释】

【1】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2】陶弘景注:“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情诈,真诚与欺诈。

【3】陶弘景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见,体现。

【4】陶弘景注:“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5】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托,依托。

【6】陶弘景注:“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7】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彼,故曰:见微知类。”微,几微,微小的征兆。

【8】陶弘景注:“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万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射,射击,引申为猜测。

【经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1】。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2】。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若舌之取燔骨【3】。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4】。如阴与阳,如圆与方【5】。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6】。进退左右,以是司之【7】。己不先定,牧人不正【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9】。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10】。

【译文】

所以要了解外在的人和事,首先从理解自身开始。君臣上下互相了解,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及时了解对方,就像有阳光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自己的人,他审察别人的言论不会失误,好像用磁石去吸铁针,又好像用舌头去吮已经烤熟的骨肉。他与人结交方式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迅速。君臣一体,若阴与阳,圆与方一样相辅相成。如果情况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转灵活之道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要依法正确处理事情。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坚守上述方法。自己先不确定,驾驭对方也不会公正。做事不巧妙,便会实情和正道两失,这叫作“忘情失道”。自己先有定见,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巧妙而不留痕迹,没有谁能看懂其中的奥秘,这就达到了自然神妙的最高境界。

【注释】

【1】陶弘景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也。”

【2】陶弘景注:“我能知彼,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也。”《荀子·非相篇》云:“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

【3】陶弘景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也。”燔骨,烧烤好了的骨头。

【4】陶弘景注:“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相与,相互结合。

【5】陶弘景注:“君臣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6】陶弘景注:“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君当以圆道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道,引导。

【7】陶弘景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

【8】陶弘景注:“方圆进退,己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9】陶弘景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忘情,没有掌握真实情况;失道,偏离正道。

【10】陶弘景注:“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荀子·儒效第八》说:“尽善挟(jiā,通“浃”,周遍——笔者注)治之谓神。”能使天下尽善尽美彻底大治叫作神妙。

【谈古论今】

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战国策士为了获得被游说者的实情,多行反覆之术。

学人常用《战国策·秦策三·范睢至秦王庭迎》的故事来说明。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后,深知当时秦国复杂的政治形势,政治大权操于太后及其舅父穰侯魏冉手里,“处于骨肉之间”,用计之难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获知秦昭王的真实用心,在与其首次交谈中,范睢三次都不答,唯唯而已,直到最后秦王又一次拜请,他才透露了自己问而不答的原因:“当初吕尚与文王相遇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在渭河钓鱼的渔夫,彼此很陌生。此后,吕尚一进言,就被尊为太师,和文王同车回去,这是因为他们谈得很深入。所以文王终于因吕尚而建立了功业,最后得天下,自己立为帝王。如果文王当时疏远吕尚,不与他交心深谈,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圣德,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功业。现在,我只是个旅居秦国的宾客,与大王比较陌生,想陈述的又是纠正君王政务的大问题,且还涉及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原文: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在探知秦昭王真心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甚至明确请求范睢“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后,他才定下了著名的“远交进攻”战略。

后来,秦昭王废太后,驱逐穰侯等四个权臣,并用范睢为相,采取“远交进攻”的战略,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得实情、真情极难,非反覆其言不行。在《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中,冯谖(音xuān)为了探知孟尝君的心胸,一见面就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客无能也”),但孟尝君却收留了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的冯谖。之后,冯谖三次弹着他的剑唱歌,又是要鱼,又是要车,又要人赡养自己的母亲。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

在得知孟尝君的真诚后,冯谖马上转变为“能人”,为前者实现了“狡兔三窟”的大计,《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赞曰:“孟尝君为相几十年,即使微小的祸患也没有遭遇到,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原文: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在于游说者和听言者的相知相信。所以,“得情不明,定基不审”,知人得情是游说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