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不是买便宜而是赚便宜,除了让客户觉得是在底线附近成交以外,让客户有赢的感觉的另一个途径是:购买前要先改变客户对价格和其他谈判条件的期望。有一个例子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期望值。
有一个在外地念书的女大学生给她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一开头就说对不起,接着讲自己和一个男生同居,后来怀孕被学校开除,再后来发现男朋友出轨,自己很伤心,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结果宝宝没了。母亲看着这信上的内容十分崩溃,结果更让她崩溃的事情是,在信的结束还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妈妈,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再也见不到你女儿了。快要晕倒的母亲看到信的最后一行写着:以上内容都是假的,其实是自己考砸了不敢回家。原来这位母亲对女儿的学业很严格,女儿怕母亲责备。这时母亲不仅没有骂女儿,反而说:“只要人没事,其他都无所谓,快点回来吧。”这个聪明的女儿其实就在管理他母亲的期望值,相比前面所描述的悲惨状况,连女儿都见不到,考砸了又算得了什么。
供应商一开始开出一个高的价格130元,打破客户原来的期望假定110元,在这个基点让步到110元成交要比直接报110元并成交让客户满意;客户对价格、付款、品质、服务提出了一大堆条件,最后说:“其他条件都可以放弃,但付款期必须是60天。”其实,客户本来的要求也就是付款期,但让你感觉更好一些,因为你的期望被改变了;你先开价130元,客户还价90元,你对客户的还价表示十分惊讶,也是为了改变客户对价格一开始的期望,“我是不是砍价太狠了”。
谈判中这种心理现象也被称之为“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个地方。当双方按此“锚”作为基点进行谈判时,将会支配人的判断,左右谈判结果。
假如你去商场去买服装,看中了某款服装的同时看了价格标签,显示2000元。于是你问老板:“多少钱?”老板回答:“原价2000元,现在打折1000元”。这个小小的价格标签就是那个“锚”,也许这件衣服原来就值1000元,只不过这个价格标签影响了你的支付意愿,觉得赚了。
假如你去商场去买服装,同时看中了两款服装A和B,老板说:“价格都是1000元。”你更喜欢A。但你看了两件衣服的价格标签后发现,A的原价是2000元,B的原价是3000元。这时候你纠结了,因为B的折扣更大,其实A和B的真实价格都是1000元,商家用一种心理战术影响了你的购买行为,B标签就是那个“锚”。
有一次,我和两个手下去客户那边谈报价,当时我们的报价是380万元。客户劈头就是一句:“这个价格跟我们相差太大了,我们最多付200万元。”结果第一次谈判就不了了之。开车回办公室的路上,两个手下在后面说:“估计这次我们的报价很悬,成交最多也就200多万元。”我一边开车一边对他们说:“客户还了个200万元,就是在你们脑子下了个200万元的‘锚’,但是你们也不要忘记,我们在客户的脑子里也下了个380万元的‘锚’,最后能谈成什么价格也很难说。”
无论是期望值理论还是“锚定效应”的应用,都是要让对方感觉这次谈判你赚了,至少没吃亏,为接下来合同顺利实施和再次合作打下基础。我们曾经说过,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的谈判方式,双方反复讨价还价、提出建议后再反建议,是低效率的,一些商家提出“孰不还价”也是基于效率的考虑,但这种方式也没有成为主流,尤其在大客户谈判中。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的谈判,事实上由于产品同质化、高度透明的市场及同行的恶性竞争,例如钢材水泥等生产物资,网上搜一搜,政府指导价格什么都有了。因此,也不需要谈判,或者说商家的谈判实力大大降低了。对消费品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淘宝和拼多多让价格比较变得容易,通过客户评价让产品质量、服务的信息也更透明。
我有一个购买经历,车开了6~7年一直没有换胎,趁着一个胎被扎破的机会,准备把四个胎全换了。开着车到附近几家快修店一问,至少也要600元一个。上京东一搜,正好我要买的那个品牌在搞活动,用三个胎的钱买了四个胎还包安装,消费者货比三家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也不存在客户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博弈”。无论如何,工业产品的价格比较和质量评估较难做到,如果是非标产品难度更大。
我们也对本章做个简单总结:客户感觉赢有两个方法:让客户觉得是在底线附近成交的,改变客户对价格和其他谈判条件的期望(在客户的脑子里下个“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