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句名言:“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会问问题”。有人说,销售就是靠勤奋、靠聪明就可以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但很多时候,你要达到目标也有“捷径”可循,“提问”便是一条直通目标的“便捷”之道。
同事要见一个大客户,做了一番“功课”,几个人开会研究了要谈什么内容以及怎么谈。对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之后,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可谓挖空心思啊。讨论差不多了,感觉良好,从品牌到商业模式,再到传播推广和产业化等。但这时有人在旁边不经意地说:“这个客户是做代理的(出版集团),不是厂家,你们的模式好像是厂家的模式。”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白忙了几个小时,前期功课虽然没有完全白做,但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还得重来。按照重新讨论的解决方案跟客户沟通过后,客户感觉良好。
所以,提问是很重要的。没有好的提问,你只能在问题的外围转悠,永远不会触及核心,谈何达成销售目标!
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要经过怎样的思考程序呢?
界定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核心是问题的本质,而不是问题的表象。
效率低或许是问题,但也可能是流程繁琐、士气低、缺乏培训或激励不足的表现。“抓错药方”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判断“病症”。有专家指出:“如果问题表述得准确,就等于已经解决了一半”。
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大前研一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家销售机器的A公司,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占有率太低”。为了找出原因所在,首先搜集A公司及业界的资料做分析。分析之后知道“A公司的市场覆盖率有七成”、“A公司的竞标得标率为二成”。
这两个数字说明,如果市场整体的竞标案一年为一万件,其中有七成是A公司的业务员能够涵盖的,也就是有70%的竞标案是A公司的业务员在事前就知道的。但是由于竞标时得标率只有两成,所以A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只有14%了(70%市场的涵盖率乘以20%竞标得标率等于14%)。看到这个数字,难怪业务员会士气不振。
但是假设竞标得标率能够提升到50%,涵盖率仍维持现状,市场占有率就可以提升到35%(涵盖率70%乘以竞标得标率50%等于35%),也就是之前的25倍。所以要选择提升市场覆
盖率,还是提升竞标得标率,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要开始针对竞标得标率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先看看业务员在提升竞标得标率上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然后再调查其他同行竞争对手,分析产品的价格之后,再考虑是否要给委托客户一些建议。如果为了提高市场覆盖率,每个业务员都疲于奔命,考虑降低覆盖率也未尝不可。因为如果“覆盖率降到60%、竟标得标率提升到50%”为目标,而且真的得以实现,就等于获得了30%的市场占有率,这个数字是目前市场占有率的两倍之多。
“跑断腿也要把整个市场揽在怀里”“只要投标就一定要赢”……许多经营者对任何事情都抱着全方位努力的想法。这种想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就以这个例子来说,经营者应该对业务员说:“不要再疲于奔命了!静下来写一份制胜的企划书吧!”
探明需求
营销的根本着眼点是需求。客户需要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新问题,客户要的是有效的执行方法,这才是客户的真正需求。
该如何提高A公司的竞标得标率呢?搞不清状况的经营者可能会说:“为了提高竞标得标率,就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同时降价吧!”那么,你就要反问:“采取这种做法之后,如果利润变得微薄,公司的经营状态势必越来越糟。”
继续询问:各区域业务员的表现,如果所得到的结果是“各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有些业务员的得标率是80%”的话,就知道问题不是出在商品质量上。因为如果商品的质量真的那么糟糕,业务员不可能有高达八成的得标率。
探明需求对营销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获取资源
敢于问,善于问。如果你不提出问题,公司会以为你不需要这些支持,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对于市场问题,先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分析、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才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次,在出差的火车上,一个销售管理人员接到一个电话,当然打电话的是他的下属,我只听到这位管理人员最后一句话:“有钱我还不会花啊”。之后,他很不高兴,自言自语的说:“就知道要费用,市场做的一塌糊涂,花钱有什么效果。”我在想,肯定这位下属没有提出更好、更有说服力的建议来,以至于没有获得资源,还让双方心里不舒服。
对于刚刚跨入销售行业的人员,要敢于说,更要善于说。敢于说,是你对市场问题的独特理解;善于说,是按照逻辑思维,说到点子上去。只有如此,才能打动“领导”,获得“稀缺”的资源。
得到认同
认同源于相互的信任和共同的目标。提问题就是为了消除沟通的障碍,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市场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市场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要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要把问题归类;二是要符合逻辑。把问题归类,比如,客户嫌我们的产品贵,不进货,怎么办?如果你对领导说:“降价吧,否则产品卖不动了。”显然是没有分析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从产品本身(品牌)看,与竞争品牌对比来看,从消费者、终端、利润来看,甚至是销售促进的层面来分析,客户真正关心的不一定是价格,通过分析我们会知道,产品卖不出去的真正原因。符合逻辑,就是你的假设要得到论证,而不是跳过这个步骤,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要记住: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结论就不算是结论。
所以,对领导的追问:“有何证据?你是基于什么分析而说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你要胸有成竹,这样你会得到资源,最终也会得到认同。这样一来,你觉得达成销售目标还会很难吗?
笔记29:管理者也可以不比下属“强”
是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比下属强、需要控制下属、监视下属呢?
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时间一长矛盾激化,合作怎么能长久?认为下属都是不可以信任的,还美其名曰是对每个成员加深了解,实际上监视而已。
说这些不是说管理要“放羊”,不管不问,而是要有原则、制度约束,要进行授权,对过程按照权限进行监控,要求下属拿出结果、对结果负责,这就够了。
否则,多头管理、内耗增加,人心散了,什么都没有了。
管理者要不要比下属强?当然,强不是坏事;如果不强,也并非就不行。
汉高祖刘邦,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但可以收放自如,建立大汉江山;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过关羽、张飞,但他一样可以号令群雄、三分天下……
很多管理者一旦成了“一把手”,就自我膨胀,忘乎所以了。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自信,要用所谓的“官威”来吓唬人,建立“威信”;二是得意忘形,要号令“下属”。
其实,领导者不是职位决定的,而是威望、个人魅力、胸怀决定的。
管理者原则
首要因素是尊重。
发自内心的对团队成员的尊重,而不是假惺惺的“作态”。
易中天说:“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久了别人就能看出来”。我觉得,尊重他人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团队成员也可以看出来管理者的态度是否是发自内心的。
其次,言行一致。
再次,为下属着想。
没见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的管理者会成功。下属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当然要从长远来看,目光短浅的人是不适用的,千万不要尝试。
最后,不背后说坏话。
有些人总喜欢在你面前说:谁最坏,谁不行。但反过来又跟你说,他的上司不喜欢员工背后议论别人是非。我认为:这人绝对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因为他害怕你去他领导面前说他的负面消息,小人之心而已。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不要断了别人的前程和财路,要有成人之美的善心。
管理要授权
管理就是管人心。人心都不在了,还能做成什么呢?
做了多年的销售和营销的人都知道营销的出发点是什么?需求。
我认为营销的终点也应该是需求,或者说需求的管理,更高的层次是创造和引导需求。
尽管很多人都在说竞争导向,把竞争对手干掉,自己就成功了。其实不然。
管理需要分工更需要授权。没有授权,下属没有办法成长,老板事必躬亲,什么都干,下属就不能独挡一面。
保证执行力
几乎每个企业都在说执行力,执行力变成了一切战略、策略的落脚点。
不管是白酒企业、饮料行业还是其他消费品企业,战略和执行都是企业发展的两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战略、战术、执行都是不可偏废的,也就是说,只有“系统”才能达成目标。
有人可能会说,战略是大企业的事,战略是高层的事情,对营销管理人员来说,大多做的是执行的事情,至于战略可以不用过多考虑。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细想来却并非如此。
区域经理要做好市场,需不需要战略思维、需不需要策略和战术、需不需要系统整合?难道坐等公司制定一切,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规划或执行,之后市场就豁然开朗了吗?当然不是了。一个区域市场的负责人肯定是区域的战略和战术的制定者,执行的第一负责人,责无旁贷。当然,这个区域的战略和战术是在公司的整体战略和策略之下的,往往将两者联系紧密的区域管理人员,会如鱼得水,大展拳脚。
所以说,只有方向正确,执行力提升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的营销目标,否则,执行力越强,离目标越远。
成功人士喜欢讲“故事”,将你带进一个精心营造的“梦境”,殊不知,有些成功是个体的,复制不了。那么,对于企业的营销和一线营销管理人员,他们需要的是途径和方法,即提升执行力和达成目标的方法。
要保证执行力,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明确的目标
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战略目标,基层员工和一线管理人员并不关心这些,他们接触到的是阶段性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明确。如进店数量、铺货率、销量完成、费用控制、促销活动制定、执行、效果等。
2完善的制度
并不仅仅是处罚制度,也要有奖励、协助、指导、配合的制度。很多企业制度和表格很多,大家每天填表,但实际上,很多表格是没有用的。事情一来,大家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能少做就少做。一些职能部门认为营销就是吃喝玩乐:你们在外面舒服得很,要这要那!怪不得一个做销售总监的朋友说:“我会不定期将公司的一些后勤人员和行政人员拉去市场搞活动,让他们体会一下销售到底是怎么做的,钱是怎么赚回来的!”
3团队整体素质
整体素质并不是人人要一样,而是人员之间可以互补,可以有独挡一面的人才,大家团结在一起、在优秀人员的带领下,提高企业的战斗力。
团队整体素质,一是团队对总体目标的认知要一致、并有认同感;二是要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三是要有足够的自信、高昂的斗志和事业激情;四是要全身心投入。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这就是一个高效率的、能打硬仗、充满执行力并能保证执行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