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将非营利组织看成现代社会的功能性器官,对非营利组织寄予了厚望,使得非营利组织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德鲁克主要是以美国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在非营利组织的微观管理方面得出的一些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德鲁克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及其在知识社会的意义的看法却不能简单地推而广之。美国具有慈善传统和社会办福利的良好基础,在有关法律制度方面比较完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环境十分宽松。在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登记制度、免税政策、财务制度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美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非营利部门只是一个特例。
近年来国内外的比较研究表明,尽管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出现了一场的“结社革命”(Associational Revolution),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民间非营利组织,但是“第三部门”基本上是美国的概念,在别的国家一般不认为非营利组织已经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它们关注的只是某一类或某几类非营利组织。和“民营化”这样的概念一样,非营利组织成为一个典型的名称相同内涵不同的集合概念。在英国和印度,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志愿组织”上;在法国,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社会经济”;在东亚,“社团”是最常用的概念;在转型国家,“公民社会组织”最为时髦;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只知道“非政府组织”。这些概念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一般都比“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要狭窄得多,这是由各国自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经济模式、政治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所决定的。不同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在规模、结构、资金来源、法律环境及其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各不相同。截至1994年,即使在欧洲国家,非营利组织所吸收的就业和创造的价值大约只与其最大的工业企业相当。以芬兰为例,非营利组织雇员总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及其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例大约都是在4%左右,与其最大的公司——诺基亚(Nokia)公司的贡献大致相当。而日本和意大利非营利组织雇佣的员工总数只分别占就业总数的2.5%和1.8%166。不过,非营利组织在各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有的国家高达20%甚至更高。不同的社会和国家肯定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建其社会部门,在后资本主义社会和政体中,社区成为必须承担的义务167。
尽管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少问题,现代社会本来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和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而求助于非营利组织,希望通过消除其营利动机而使之专心一意关注为社会服务的使命,但是却出现了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的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美国联合道路(The United way of America,该组织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组织)董事会主席因为诈取该组织120万美元而锒铛入狱,他高达463000美元的年薪及其奢侈消费也随之曝光,造成该组织信誉和收入急剧下跌,100多名员工遭解雇168。这使捐助人的信心大受打击,直到近10年之后,联合道路的年度筹款总额才恢复到丑闻之前的水平。不仅如此,这些个案还极大地损害了非营利部门的整体形象,其损失难以用货币和数字来衡量。尽管美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已经有200多年的经验,仍然难免百密一疏,安然事件就是证明。因此,不难理解,非营利组织管理也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总的来说,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问题有这样几种:第一类问题是运作效率低下,不能完成组织目标。典型例子是芝加哥邮政局的职员抛弃了大量邮件。第二类问题是一些组织运作成本过高。这些组织在募捐和管理上花费了收入的50%以上,只将少部分收入用于为公众服务。第三类问题是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上述美国联合道路董事长就是一例。第四类问题是非营利组织缺乏责任机制,导致组织高风险运作。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非营利组织缺少商业组织具有的三种责任机制:首先,缺乏个人利益,企业有所有者监督和评价机制,而非营利组织没有。其次,缺乏竞争机制,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几乎都是垄断经营。再次,缺乏显示企业最终业绩的晴雨表——利润。凡事有一利总有一弊,非营利组织不必为利润而烦恼,但在消除了利润的压力之后,它却难以找到类似于利润的客观评价标准169。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德鲁克关注的治理机构(核心是董事会和CEO)、监督评价以及运作效率等几个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新的解决思路。首先,加强监督,主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着手。内部监督主要是改革董事会,赋予其新的具体监督职责;外部监督主要是要求非营利组织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美国国会、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财政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增加对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的要求。其次,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效率,有学者建议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之170。非营利组织在降低运作风险方面,有学者提出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向风险投资家学习。风险投资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投资管理和规避风险的制度,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向他们学习就能使组织的长期投资合理有效,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171。近年来,美国还建立了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财务、法律、信息和管理等咨询服务的支持平台(这些平台本身也是非营利组织)为其提供专业服务。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能力,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总的看来,虽然非营利组织与商业组织在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在管理上却存在许多类似问题。由于企业在管理运作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非营利组织管理将更多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为了增加收入,正在向商业组织的运作方式靠拢。这些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四处奔波寻找商业机会,还有一些组织甚至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界线也日益模糊。当然,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只有坚持“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得到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