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未来形态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企业才能决胜未来?这些看似“未来学”的艰难问题,其实从咨询公司的业务模式里可以看到端倪。
为什么这么说?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30年里,跨国企业实际上是中国企业乃至商业社会的重要标杆:这些企业带来的投资及其市场份额,对于中国商业的影响远没有他们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重大。
在这些跨国企业的背后,不仅是相对成熟的市场调研、广告媒介,跨国管理咨询在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咨询模式,在深深地影响中国企业的组织形态。
本土管理咨询以复制跨国咨询方法论,独具中国成长期特色的“营销咨询/策划”,构成中国式咨询的基本形态。
但是,中国商业社会的演进速度超乎想象,环境也前所未有地国际化与复杂,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一视同仁”的时代:跨国企业并不因为它们掌握的投资再拥有优势,未来企业的商业形态都面临着全新的重塑课题:驱动企业增长的力量已经发生变化。
过去是投资、先知(成功经验)、方法论、战略理论、管理理论等,未来的增长动力是明晰的战略与系统平台的驱动。
这一次,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趋同,中国咨询与跨国咨询的竞争,同样回归到同一个起跑点。
跨国咨询过去对中国企业贩卖的那套“标杆”“最佳实践”等,已经不再叫座,因为塑造未来企业的基石不再是发达经济体过去的“知识”,而是谁也难以预测的中国市场、互联网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巨大影响力。
在这两大力量的驱动下,企业、商业、咨询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老牌跨国咨询的神话还没有散去,新的颠覆性咨询形态已经出现。
老牌跨国咨询品牌包括麦肯锡、波士顿(BCG)、罗兰-贝格等,这些凭借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成长壮大的跨国咨询,代表了新经济崛起之前(2005年以前)商业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
中国本土咨询业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其商业理念及方法,已经与他们一样站在了即将被新咨询形态“清洗”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