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户外用品公司Patagonia提过一个著名问题:“我们能让顾客学会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吗?”(《哈佛商业评论》文章《极端天气给世界各地企业和居民带来重大损失,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超级挑战”》)
这个著名问题意味着什么?它的深度是什么?
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仅是指只购买生活必需品,更关键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消费理念(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观念),就是不要在贪婪、虚荣心、炫耀、攀比心、傲慢、等级观念、追风时尚心、嫉妒心的诱惑下购买。
比如,我们买盐,它的价格、品质、安全性是关键,而不是它的包装、附加的各种功能;我坐头等舱,仅仅是因为我需要那个环境给我提供的我需要的方便,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傲慢;我买衣服,仅仅是因为那件衣服适合我、吻合我的气质,适应我的工作需要,而不是名牌、奢侈品的虚荣心;我去剑桥大学读书,仅仅是喜欢那里的学习、学术氛围,而不是更大的名气;我出外就餐,看重的是安全、健康、环境、服务、口味、价格、食品品质,而不是对各种食物的食欲的贪婪,等等。
即便是买书这种精神类的产品(绝非生活必需品),也可以看出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满足消遣、娱乐、好奇心的。也许我们需要《圣经》《瓦尔登湖》,一些哲学书、心理学书、人类学书、教育、历史书、传记类等,以及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书。也就是说,给人的精神、灵魂、心灵滋养的书是人真正需要的,引导人认识自我的、向善的、审美的、坚持正义和真理的书是人真正需要的。
这种消费理念必然会促成一种开发和制造简单的、自然的而又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的企业行为。而这就会带来对资源浪费的减少,增加对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不过,问题是,人们会接受吗?
我们自然会认为:我挣钱不就是为了花吗?
为什么不能吃最好的食物、穿名牌的衣服、住最豪华的酒店、开最高档的车子?
这些都不能做,我还挣钱干吗?
而Patagonia公司提出的这个著名问题:“我们能让顾客学会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吗?”就是企业担负起引导消费理念的责任。而这个消费理念是我们前面谈论的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心灵、人性的道路。
这样的公司是难能可贵的。它们不仅具备了更美好的价值观,而且还勇敢地担负起引导消费者改变价值观的责任。尤其是在物质主义的社会就会更加艰难。他们必须在利益和自己的理念之间抉择。而且,这不是一次性的选择,而是在每个经营决策里都必须重新选择一次。可想而知,这个坚守是何等的艰难啊!
可是,很多企业的眼中连顾客、消费者都没有,更何况是社会问题、人类问题这种与自己挣钱无关的事情。他们的价值观是,如何更快、更多地圈钱、挣钱、扩大市场。因此,他们在给自己创造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制造着黑暗。购买他们的产品,就意味着同样是在制造着黑暗(当然在垄断行业里,消费者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垄断必然会滋生恶的生长)。
很多企业很会讨好顾客、消费者。他们知道打动顾客、消费者才能带来利润。所以就想方设法、屈尊、满脸堆笑地讨好顾客。
但是,我们都清楚,这些笑容的含义是贪婪,屈尊人们钱包里的钱。我们在“满足顾客需求”“顾客是上帝”“顾客导向”的口号里,看到的是虚伪、欺骗、利用。这样鲜明的对比,就看出“我们能让顾客学会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吗?”的高贵和正直。
我们有多少胸怀着这种美好价值观的企业呢?
又有多少拥有美好价值观的企业能够坚守住自己的信仰,不向利益低头呢?
又有多少企业将社会的责任、更多人的利益放在比企业的利益更高的位置上呢?
我们迫切地需要它们。它们就像盐,虽然数量很少,但能使一锅汤都有滋味而鲜美。选择购买它们的产品,就是我们(消费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