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好本地员工的定位是很重要的,就如前面提到,本地员工较多还是操作执行、行政支持的角色,好一些的起到专业支持、资源支持的作用。
企业应注意发展那些文化认同度高,有担当并有管理能力、领导力的人才,将其发展为独挡一面的管理者,但这一方面需要机遇找到或碰到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并发展这样的人才。
招聘本地员工应该重点考察什么呢?
首先,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面临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本地员工要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有一定的跨文化合作的经历,这样能够减少文化的冲突。因为不同文化的员工第一次沟通合作,往往会有一定的破冰期或磨合期,可能会出现因合作不好而“冲突”或“分手”。
由于海外本地员工较为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的员工甚至下班之后不接听电话(或者干脆把公司配备的手机放在公司),所以找到愿意奋斗、奉献的员工很重要,因为没有较多甘于付出的本地员工,都是那些按部就班工作的本地员工,企业在海外的业务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
第二,开放性,要选择那些能接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见、不同类型的候选人作为未来的员工。对于有的本地人,视“不同”为正常,能够坦然接受,而有的本地人会特别在意这些“不同”,甚至会有异常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比如会进行投诉等。对于“排斥感”特别强的人员,尽量谨慎录用。
第三,职业素养也是需要关注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程度不一样,本地人才在职业素养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从最基本的着装、待人接物的礼仪、书面与口头表达(如书写邮件),到沟通方式、说话口音与英文标准程度,甚至肢体语言等都会影响到职场沟通的效果。
因为处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这些小小的因素可能都会造成一些沟通界面的不畅,影响职场的沟通效果与组织的氛围,甚至会像石头投入水面的出现的涟漪一样逐步外传出去。
第5个性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对方是不是特别敏感的人,特别在意“公平感”的人,会抱怨发牢骚的人……如果你在面试中通过一些细节发现这个人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那这个问题很可能是真正的问题,而且在后续入职后“变小为大”的可能性很高。也就是说,注意那些可能会“找麻烦”的应聘者员工,如果对方是这样的人,就要避免聘用。从我的实践经验看,海外组织内不少引发问题和矛盾的员工,通常是那些爱计较的员工。
以上这些都是软性的选人因素,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才是工作经历(经验)、专业的匹配性——这些方面也很重要,但它们更多是影响这个职位的短期工作绩效,但软性的因素会影响更大的范围、更为长远,也更难解决,甚至不可调和。
尤其重要的是,要考核本地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方面要把握好两条核心原则: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并且能艰苦奋斗,甘于付出。
对海外组织来说,不同的本地员工,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商业价值,二是专业价值,三是管理价值。
所谓商业价值,就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或特别的商业项目或资源、人脉关系等,帮助企业在经营上有所突破;
所谓专业价值,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知识、技能,从事专业工作,这个是最为普遍的。
而管理价值,就是借助本地管理者的语言、沟通方式以及其自身的管理能力等,给本地员工团队进行管理而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