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避免低绩效型循环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最贵的劳动力的也是最便宜的劳动力”。很多企业提出类似的“薪酬123理论”,即1个人获得2倍的薪酬,有3倍的产出。比如华为的人力导向是给3个人的钱请2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2016年,华为人均薪酬费用已经是2015年中兴的3.6倍。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打破“低绩效”循环(低工资带来了低素质,低素质产生了低绩效,低绩效导致更低的工资)。

按照三者关系进行分类,当下中国企业实际的薪酬绩效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高工资、高素质/高压力、高绩效(A级企业,奋斗型企业)。

(2)低工资、低素质/高压力、低绩效(B级企业,待转型企业)。

(3)高工资、低压力、低绩效(C级企业,除了垄断,没有前途)。

(4)低工资、低能力、低绩效(D级企业,退出市场或改制)。

事实上,企业进行分配变革,具体的分配内容与形式在技术层面都不是很困难。比如,企业要搞股权激励或者是获得分享制,在技术层面是很容易设计的。但是,真正的难点在于,分配的前提是企业的战略模式必须能够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这时样才能形成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分配水平和分配机制,从而使企业价值分配机制取得明显的效果。

解决方向:走出“低绩效”循环,实际上是解决“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的价值循环问题,可以通俗比喻为“做大蛋糕—切分蛋糕—分配蛋糕”,这需要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