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

2013年9月4日

白酒行业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正如我在智汇山海上说的:“大企业不创新会有困难但不会活不下去;三线企业本来就是地龙式生存,不创新也能活;二线品牌不创新,将受到上下挤压,会有生存危机。”

高端白酒见顶之后的中层挤压效应,是白酒电商发展的契机。但中国白酒的根本问题是“目中无人”(只抓渠道商,不培育消费者),并不会因为电商新渠道而缓解。中国白酒业到了从根本上变革创新的时候。

2013年9月9日

与我对浪费式包装的厌恶不同,对这些另类、标新立异,甚至搞怪的设计,我心存敬意:也许它们不会流行,还可能耽误了通向流行的时间,却给人启发。

哀鸿一片,却大快人心。政府已经传递了明确信号,靠三公赚钱的企业必须转变。

2013年9月17日

乳业监管的错位(推动整合、兼并、做大),与乳品巨头的行业集中化,让中国乳业成为产业价值链极度扭曲的行业:一方用贪婪打劫另一方的恐惧。

2013年9月20日

在错误的道路上口沫横飞、手舞足蹈,这是一副怎样的风景?娃哈哈150亿元投资仁怀酱香酒,好像是什么兴奋的事,其实不过是黄四郎与县太爷诱拐四大家族的局,就像娃哈哈投资菲律宾矿业一样,很快不了了之。

2013年9月22日

扶持新品牌才叫扶持,扶持已经是TOP10的品牌就成了帮闲。中国最具品质奶源来自三个区域:草原、高原(高海拔)、高纬度。

2013年9月23日

裂帛5亿元销售额、700多名员工,这得有外钱才烧得起。

2013年9月24日

三方势力角逐万亿级市场:广电系、电信系、互联网系,硬件生产商正在蜕变为配角。

【电视与盒子那些事儿】电视与盒子的故事显然还没有终结。一个是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搜索公司,两个看似和电视毫不相关的公司竟然不约而同对电视发起了变革。智能电视盒是原来最初的机顶盒的演进,有3个关键节点:硬盘播放器、网络化、智能化阶段。

2013年9月25日

靠走三公、礼品、集团采购路线实现水平扩张的加盟店,都逃不了这种结局。

【好想你吞“苦果”:1/3门店将关闭】一方面,是礼品市场的急剧下滑;另一方面,是加盟商之间恶性竞争导致积极性降低。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透露,公司将关停600多家专卖店,占总数的1/3。下一步,好想你将由此前礼品销售转型为主攻25~45岁的白领女士,为她们提供休闲即食零食……

2013年9月27日

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打通渠道,就能成为王者。可是总有人幻想用“定位+创意+传播”的三板斧小聪明就能登顶,拉来王老吉(加多宝)、六个核桃、红牛等做背书,诱导中小企业不走正道。

看那些天天在招商、不断换包装、代言人上央视的新品牌企业,过去6年里有哪个品牌成功过?在热闹中走向消亡的路,为什么挤满那么多企业呢?

2013年10月2日

从老村长到江小白,漂流瓶、雷小帅,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城市文青(含白领、屌丝、农二代),白酒这一波由广告人发动的创新,是快时尚(凡客诚品为代表)的白酒版。

可是白酒还不具备鞋服日用品的网购消费的渠道属性,走传统白酒的三大渠道(酒店、商超、团购),这些新品牌“脚力”如何?能有劲酒深耕终端的劲头吗?

2013年10月8日

小酒是形,青春才是魂。若是把形与魂颠倒,恐怕会买对车票却进错站台,到的就不是预期的目的地了。对习酱的创新做一个预判,留给时间去检验:包装不错,价格、目标定位也不错。可惜创意过了头,几个款式、六种诉求,太复杂了,对销售及饮用都不利。可以看未来的情况是否如此。

2013年10月30日

保健型食品一直是一块看得见吃不到的奶酪。效果、好吃、价格,是三个拦路虎,这三点逻辑不顺,渠道、推广、传播都是浪费。

2013年11月2日

与酒茶相似,好烟叶或许也是有限的,所以才昂贵。真正的奢侈品,价格反映的是稀缺,而不是成本。伪稀缺,自然就是伪奢侈。

看了不少朋友的品茶消息,都在印证《营销中国茶》里的核心论点:很多在说品类消费、品种消费,而很少谈品牌消费、品级消费。

茶的品类名称是无法传递准确的品位感受的,因为茶的品级差别太大。

这种有类无品、有品无级、有级无牌的现象,是创制、发展茶叶品牌的有机机会,但茶消费的渠道属性妨碍了茶企做品类品牌、品种品牌的思维。

2013年11月19日

茅台定制酒公司是将过去个别领导决策变成商业决策,就是从私人会所变成天上人间,前者要拼爹拼关系,后者拼钱就行了。简化交易,会提高成交速度。

对土豪白酒商来说,土豪不要学“茅五洋”,你玩不起。怎么办?土豪就要靠山吃山,做座山雕,三四线市场到处是机会,看你牙口(团队执行力)硬不硬。当然,如果战略不清,连路都找不到。

2013年11月21日

金六福推一个低价产品也被热炒,还上升到市场回归的高度,酒话太多。

白酒必须改变只见渠道不看真实消费者的问题。没有几个白酒品牌在自己产品的核心消费群,包括其需求特征上有任何研究与数据积累。

过去10年的白酒营销,本质上是靠两个:一是市场热度,二是敢砸广告。两者是连体双生儿,同生同死,不能独活。现在高端封顶、大势下滑已成定局,广告也就砸不出销量,央视招标酒气全消是一个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