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确优惠券的目的,控制成本

图3-4 优惠券的目的

1.针对新客发放,主导新客首次下单和引导购物体验

​ 新人券一定是多张券的组合包,券包总面额具备噱头性,例如88、99、168、188等。包含首单,二单复购,首单免邮,品类券等多种类组合。通常是5~8张组合,神券会优先使用,适用于首单券,力度梯度也从首单到复购由高至低排列,整体总成本不要超过设定的CAC成本。

​ 首单神券折扣率一定大于平台日常优惠券或老客券折扣率,业务初期便于口碑宣传,新客的首单通常适当放松到6~7折,便于快速转化零单新客。

​ 神券门槛金额一定接近平台客单的40%~50%。例如正常客单80元,新人券门槛可以设39元或者49元,假设力度按六折计算,我们优惠券可以定29-10、39-15、49-20等,CAC可控,核销率也能平均到25%~30%的均值。

2.新用户走完首单,开始用日常券进行过程培养

第一批新用户下完首单后,在2个月内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常规培养,不断往“老用户”标准贴靠。培养形式很多,这里我们先说优惠券。

​ 领券中心的券多档位同步:领券中心是培养用户的购物习惯的重要入口,60%~70%的用户会在下单前先领券再购物,需要设置多张差异化且目的不一样的优惠券档位。

​ 小门槛优惠券设置过渡新用户心理阻碍:此时的用户是刚刚经历过29-10,需要继续增加一档小门槛券,折扣力度可以适当减小,考虑29-5、39-8的档位。同时,小门槛档位的优惠券设置可以提高生鲜商品的渗透率。

​ 中档门槛优惠券设置平衡品类结构:这张券的设置需要多维度考虑,先拆解平台主推的品类结构(例如母婴、生鲜、快消),这三类对应的平均SKU价格分别是120元、25元和60元,整体平台用户品类分布重点落在做饭和居家的使用场景,因此我们设定品类权重定优惠券门槛。门槛=20%的母婴+40%的生鲜+40%的快消=58元!按照常规促销力度折扣85折上下浮动,最终可以考虑49-8或者59-10的档位。

​ 客单目标门槛券设置平衡销售KPI:销售目标的完成除了订单量上升,还需要客单价有一定提升幅度。首先,按照品类销售结构和价格带分布情况,周期性监测价格带的分布占比,调整前端主推SKU,增加高客单品类曝光,高客单品类组合低客单促销,降低低客单品类独立购买。其次,行业竞品客单走势,也是我们来平衡和对标设置的参考依据。盒马、大润发、永辉线上集中在80-100的水平,因此考虑增设99-15档位的客单券。

3.准“老用户”培养2个月后,逐渐复购化

这一部分用户经历1~2个月的培养后,开始适应并逐渐习惯购物节奏。此时优惠券策略重点在于拉复购。

​ RFM模型区分SABC四个档位人群,按人群购物特征指定差异化策略。S级用户弱触达高产出策略,AB级用户强触达中产出,C级用户的强培养。

​ 品类、品牌、单品优惠券介入控制成本。经历过3~4次后的用户品类属性有了初步的模型,这时需要抓住品类偏好,单一品类适用券,折扣成本就更好把握。同时,有和供应商谈判的空间,供应商承担部分比例。

​ 优惠券的门槛要倾向目标客单价。这个阶段需要加重客单价门槛优惠券的种类或数量,开始激进拉动销售GMV。

​ 大额优惠券开始投放平衡客单。对于新零售业务,提高生鲜渗透率一定是硬指标,但生鲜客单很低,同时要满足较高的客单冲刺,这时就能体现大额优惠券的价值。从宣传角度打出“买多省多”概念,从供应商角度打出扩大销售件数的利益。

4.用户逐渐流失后的召回策略

流失用户的召回核心就是拉长整个用户的LTV。这里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户在我们的LTV周期内流失;另一种情况是用户走完了LTV才流失。

​ LTV周期内流失,追加CAC,确保ROI=1。按照上述场景,该用户至少在下3个月每月2次,也就是6个订单。假设期间只下了3个订单就流失,这时需要针对性投放品类券,门槛金额成本需要回顾该用户的前3次LTV,追加CAC拉平ROI。

​ LTV周期外流失,二次建模,确保ROI=1,或略小于1。如果用户用了一段时间,想回归其实很难,远比第一种流失更难!这时候需要二次建模,追加CAC,理想情况下可以做到ROI=1,或者略小于1。如果发现持续一段时间后仍然远小于1,请果断放弃此类用户,资源可用于新客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