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一)保持对品牌内容的不断创新

在品牌内容的创新上,江小白可以称得上一个典范,无论是线下推广还是线上活动,总能制造出一些话题,引发共鸣,促进主动传播,所以做得都很到位,尤其是其包装上的“品牌语录”,很被消费者推崇。重要的是,目前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容制造体系,它会保证品牌不断有新内容推出。所以我们看很多同行模仿江小白,但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最终除了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之外,并不能与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互动,所以品牌很难产生黏性。

总体来讲,品牌内容可以创新的角度很多,比如,品牌口号、文案、视觉元素、新IP要素,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对品牌内容的创新是为了与消费者沟通,为了增加品牌的新鲜感,所以一定不能无节制地创新,必须保持与品牌核心价值的高度一致。

(二)高度重视品牌的360度传播与沟通

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品牌的360度传播,尤其是不断在目标消费者之间、在行业内,刷出存在感、刷出新鲜感。行业口碑和消费者人气同样重要——行业口碑影响的是渠道的士气,消费者人气影响的则是销量。当然,如果能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话题、活动引起消费者或同行之间的积极互动,这种效果无疑是最好的。

举例来讲,现在打开微信就有很多人在朋友圈发广告,你会觉得烦吗?我想大多数人会因为它的内容千篇一律,自说自话、王婆卖瓜,而腻烦或者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而不是因为发广告本身这件事而觉得烦。所以提醒很多不喜欢在朋友圈为自己产品发广告的朋友,这种想法和念头本身就是错误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你需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三)不断为品牌讲故事

很多人一提起品牌故事,就是为品牌挖掘一段历史,牵扯上名人典故什么的,然后就开始传播了——其实这类故事大多对品牌建设无益。

讲故事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不断的认知品牌和保持对品牌的好感,所以故事必须要接地气,让消费者觉得亲切——或者如果你觉得没好故事可讲,将品牌植入到某个场景画面中,去引发消费者的品牌联想,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当然故事的发掘空间是很大的,比如,农夫山泉用自己员工的故事去做品牌传播的效果就非常好,但很多企业并不善用。

(四)塑造品牌人格特性

要塑造品牌的人格特性,不是简单的设定某种文案风格,或某种视觉风格、某种场景营造,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成为品牌的人格化代表——这个人必须和品牌高度关联,比如,褚橙的褚时健、小罐茶的杜国楹、西少爷的孟兵等,不一定是名人,但必须有故事(有些也是加工的)、有可以传承的人格化特性。

当然,企业也可以找网红、找明星、设计卡通形象来塑造品牌人格,但如何讲好品牌与他们的故事、如何找到品牌与他们之间的人格共性,让消费者相信他们之间有深度关联而不是简单的花钱雇来战队,这一点非常重要。

过去做品牌我们一直强调一款产品、一个口号、一个画面、一支广告片、一个核心媒体,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媒体组合和渠道进行持续的集中传播,就是做好品牌的定律。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定律似乎正在发生改变,虽然它会让品牌变得高大上,但也会让品牌变得冰冷,除非你需要这种冰冷,比如,那些高端奢侈品品牌,但是在大众消费品领域,这种做法越来越难获取竞争优势。

韩旭,品牌农业孵化导师,中国品牌营销实战专家,正知正行(北京)品牌机构创始人。出身于市场一线,拥有十五年营销实战经验,专注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不断践行“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的做事理念和准则,先后为山庄老酒、味道府、大名府酒、隆泉酒业、丛台酒、黑马面粉、筝阳食品、绿宝露食品、完达山、青松岭果茶、乐比乐饮品、壹州食品、红桤帮、印耕农业、近心农业、和阳农夫、唐野诚品等众多品牌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