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都是“运动员”

上一章说到颜回,他在选择中庸之道的时候,一旦明白了一个善的道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一直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但要真正达到中庸,在任何事情上面都能够不偏不倚、中道而行,这个实在是太难了!难到什么程度?孔夫子就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国家可均”,一个是“爵禄可辞”,一个是“白刃可蹈”。

要把国家治理好,非常难啊!虽然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好像对他老人家来说,把国家治理好只是小菜一碟,学《道德经》的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从古到今,这碟小菜又有几个人炒好过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在下面议论时政、针砭时弊,尤其是学界的精英人士,对体制、宪政有很多思考,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制度满眼都是问题,这里也需要改,那里也需要动,总之是充满了忧患之情。忧国忧民当然是好的,但是,诸多问题摆在那里,怎么改?怎么动?在什么时机下变法最恰当?这是一个大问题啊!光学西方那一套行吗?西方各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是美国的一套,英国是英国的一套,法国、德国又是各自的一套,你到底怎么学?怎么改?还有,东亚的事情和欧美的事情能等量齐观吗?中国的问题和美国的问题能是同样的答案吗?很多精英人士以为自己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觉得只有自己的一套能够改变时弊。说实话,整个二十世纪的苦难中国,都是在这样的精英人士发起的一个接一个“运动”中度过的。中国老百姓被迫当了一百多年的“运动员”,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又怎样呢?仍然是问题成堆。

除了精英人士以外,一些普通人也经常议论这个领导人怎么样,那个领导人怎么样。实际上,当你真正坐到那个位子上,真的要为天下人负责了,你才知道治理天下有多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像那些知识精英们,成天读书、思考、写文章,有时对时弊也看得很清楚,意见也很犀利,观点也很精要,但是,怎么去实施?在什么时机下实施才能成功?这就必须是真正有眼光的政治家,才能把握清楚。

我们说《中庸》的道理,其实在第一章里就已经讲完了,看起来也很明了,但是要践行起来,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得到?非常难啊!

很多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企业真正当过家的就知道,要管好一个小摊子、小工厂或者一个小部门,只有那么几号人,你有时都会感到七拱八翘很头疼,更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么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国家从清末走到现在,一百来年时间,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没有大智慧、大承担,乃至于大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导入正轨的。起码从近两届政府来看,从朱镕基、温家宝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我很敬佩他们,这些领导人不乏伟大的牺牲精神和承担精神,也不乏见机而行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