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市场吸引力还不错但自己的竞争力差点儿(不是差得没指望了),看着肉挺肥但想吃到嘴里比较费劲;或者市场吸引力差点儿但是自己的竞争力还不错,肉虽然不肥但是想吃到比较容易。
这种两难产品,或者说“鸡肋”产品怎么办?
碰到“鸡肋”有三种策略……
降糖效果不太好的糖适平是如何成功的……
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市场吸引力还不错但自己的竞争力差点儿(不是差得没指望了),看着肉挺肥但想吃到嘴里比较费劲;或者市场吸引力差点儿但是自己的竞争力还不错,肉虽然不肥但是想吃到比较容易。这就是“鸡肋”。
碰到这种两难情况怎么办?还是要看竞争对手。如图4-1所示。
如果竞争对手很强大,自己想了三天三夜以后,觉得即便是下血本也不划算,那么就考虑以下三种策略。
一是甘当老二。甘当老二指的是和老大一样面对同样的市场,面对同样的人群,只是低头哈腰跟着走。没有集中度100%的市场,你吃肉我喝汤,总之有我的活路。
二是偏安一隅。偏安一隅和甘当老二是两个概念。偏安一隅的境界更高一些,更聪明一些,也更稳固一些。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偏安一隅,你做三甲医院我做二甲医院,你做一线城市我做二线城市,你做重点医院我就做非重点医院……没准过几年农村包围城市成就霸业。或者按疾病和适应症细分,在目标人群上也就是学术上做到偏安一隅。
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很多,有一个叫做糖适平的产品,降糖效果一般,上市后面对一堆竞争产品,市场反应很不好。但不好也不能放弃,而是要想办法,想偏安一隅,怎么偏呢?就要在学术上下工夫。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慢性病,很多人刚有糖尿病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等有症状住院才知道,还有更大一部分病人是因为其他疾病住院做检查才发现的。以上两种情况下发现病情的患者,很多人都已经患病五六年。
糖尿病在患病10~15年左右,会有全身的并发症,全身微血管会有问题:例如眼周围神经疾病,白内障,冠心病,肾脏损害等,冠心病自然是个大事,但是肾脏损害同样是个大事。在临床上,医生是非常非常重视肾功能的。
糖适平就是从这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组织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糖适平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大家请看,糖尿病患者很多人住院时都患病好几年了,很多人都有肾脏损害,医生很重视肾功能,糖适平能保护肾功能……这个逻辑关系多好!
所以糖适平的产品策略不再是针对所有的糖尿病,而是针对有肾功能损害的、血糖不是太高(因为它的降糖效果差一些)的糖尿病患者。
降糖是为了什么?为了不出并发症,为了保护靶器官。降糖不是目的,通过降糖减少高血糖对心脑肾微血管的损害才是目的。既然这是目的,那糖适平已经达到目的了,你还强求它非要降糖效果有多好干什么呢?
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以后,通过一系列学术推广和医生教育,这个产品很快就做起来了,不但做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好做。因为糖尿病根治不了,很多原来病情不重肾脏没有损害的患者,过几年自然而然的肾脏有了损害!
这又是一个通过市场、通过学术领先造就奇迹的经典案例。
很多人觉得国内的产品没有办法搞学术,好像那是专利药的专利,是外企的专利,这是不对的,其实我举的很多例子用到国内企业的产品上也行,只是国内企业开始想不到,想到了用不着、用着了不会做。
三是另寻出路。放弃鸡肋产品或市场,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更重要的市场,有舍才有得!
如果老大不强大,已经垂垂老矣,很容易击溃,那么尽可以加大投入,一举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