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城、古村落升级在于构建当代文化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另有统计:我国古村落的数量在4000个左右。现在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一些保留下来的有特色的古村落,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摇钱树”,遭到了破坏性的旅游开发。“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仅有两三千座”,2005年约5000座,7年里消失近一半。

其实,这也是长久以来的政策导向造成的:粗放式城镇化,就是盖更多的房子,也不懂得如何保护与开发;另一方面,企业主导、眼前利益、赚快钱思想严重,房地产开发模式泛滥;战略定位策划不到位,甚至没有战略定位策划。

用心复古也不是古,所以,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未来就是未来。三个阶段有各自的人文文化焦点,同时作为策划者要确定这些文化焦点的内容及之间的关系。而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正是我们追求的人文轴线,深刻理解后,融合当代人的哲学思想、商业主张、文化意境等,这样的改造才有意义。用以下平遥古城里的锦宅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两个例子说明。

平遥古城里的锦宅(一)

平遥古城里的锦宅(二)

平遥古城内的锦宅,因为之前的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再建的明显凝聚了当代人的思考,这就是我说的当代文化层的意思。原封不动的重建也不会是原来的东西,“用心复古也不是古”,刻意追求复古是糟蹋古建筑艺术。在锦宅中,一部分用了古砖,有些是现代中式风格,这样策划的结果就是起到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链接作用。

平遥古城里的锦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