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回到今天讲的“三德”中来。“乂用三德”的这个“乂”,是指治理,书上注解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治理我们的身心性命,是治心。运用“皇极三德”以治心,后面还讲了应对世间的五种情形——在哪种情形下要用正直之德?在哪种情形下要用刚德?在哪种情形下要用柔德?总之,遇到不同的情形,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说实话,当我们把刚、柔的感觉与自己的性情联系起来时,就会觉得有点不好办。你告诉他:哎呀!你做事怎么就这么粗糙呢?怎么就这么直楞楞呢?为什么不能委婉一点?他马上回你说:我就是这个性格!我从小就是这样!我就是喜欢直话直说,就是没法拐弯抹角!你要让我说点好听的话,对不起,我就是说不出来!大家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或者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很多人就是这样啊。所以,这都是被自己的性格绑架了。还有些人,你希望他说话的时候底气足一点、果断一点、刚气一点,但他就是果断不起来,总是软软塌塌、懦懦弱弱、躲躲闪闪。你问他为什么不能阳刚一点、果断一点?哎呀!我生来就是这个性格,我爹妈也是这个性格,我就是改变不了。改变不了就没有办法了,性格决定成败,你就被框死在这个性格里了。

所以,我们修行是要修什么?改命是要改什么?就是要修改自己的心行,修改自己的性情,修改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让自己的身心性命获得焕然一新的变化。

人的行为举止来源于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是否得以修改的关键指标,就是看你的性情格气质,有没有发生变化。你是一个性格很刚直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修,变得能够圆融起来、柔和起来,那你的修行就有进步了。你是一个性格很柔弱的人,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你遇事敢于站出来了,有勇气承担了,这就是修行有验证了。如果再进一步修行,能够做自己性情上的主人了,能够在时节因缘中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达到刚柔并济的状态,那就很了得啦!过去讲真正的高人,都是有“鬼神莫测之机”。何谓鬼神莫测?就是真正高人,你不可能抓住他的性格弱点,不可能预判他的行为举止,他刚柔有度,能刚能柔,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精神。

玄的我们不讲,就从《论语》里来看,颜渊描述孔夫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那是崇高得望不到顶,坚韧得金刚钻都钻不透,刚才还感觉到他在前面,自己努力去追赶,但转眼之间又不见了,又在后面出现了。你看,孔夫子就像武侠小说里会无上轻功的大侠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让颜渊这个最优秀的学生都捉摸不定。《论语》里还讲到孔夫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在他的眼中,老师的形像也很经典:“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孔夫子最善于三种变化,哪三种变化呢?远远望见他的时候,只见他仪表堂堂,庄严肃穆,不怒而威,让人油然起敬,不敢随便乱动心思。但是呢,你跟他老人家说话,找他请教学问、请求帮助的时候,只要近距离接触他老人家,就感觉如沐春风,非常温和。然而,他跟你说的每一句话,虽然态度很和蔼,语调很温柔,但是你听到后就感觉这话很严肃、很严重,处处都能点到问题的要害,所以是“听其言也厉”。

这就是真正修养到家的人,在性格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那么,无论是“曰刚”还是“曰柔”,判断其是否得体、是否恰当,还是要从“正直”上来体现。当然“正直”也是一个表现,还不是太极的状态。太极状态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非语言分别之所能为。但是,如果从得体起用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用刚也好,用柔也好,根本上都是无私的,都是从正直之心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