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产品开发需要投资决策评审

对公司来说,项目选择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其目的是要把公司稀缺的研发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值得做的项目上。采用压强原则,把研发资源很好地集中起来,最终加快研发项目的进程,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单款产品的收益。

 

第一节 新产品开发需要投资决策评审

 

我在一个防雷器新产品开发企业调研研发管理方面的情况,公司主管研发的罗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他40多岁,在这个岗位工作了6年多,对目前公司研发管理现状很不满意,也很困惑。

他向我抱怨:“新产品开发任务和研发资源严重不匹配,公司对所有销售人员反馈的客户需求有求必应,不能说‘不’,因为公司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客户要什么,我们就要研发出来。公司有300多人,研发人员有50多人,但规格产品有700多种,还有30多个产品规格研发的需求等着研发部门满足。可是许多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并没有上量,有的甚至只卖一两台。”

这种状况给生产、采购也带来了许多麻烦。比如,就生产线而言,要不断地切线,切线的时间甚至比生产的时间还多。采购的压力也很大,公司想降低采购成本,但是采购的量少,供应商的积极性并不高。和供应商谈判时,供应商对我们说:“你们一次采购量那么少,要的又急,又想和我们谈判压价,算了,不和你们玩了。”

“小量多样”的新产品开发状况也给研发队伍带来了许多问题,研发人员疲于奔命,被动地接受销售人员扔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研发任务,而且销售人员要的又急。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出了问题要面对销售人员的指责,研发慢了也要受到指责,研发人员没有成就感。去年,研发中心主任干脆辞职到竞争对手那里了。

罗副总经理向我反映了很多问题,可见,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他许久了。

我问:“在公司现有的700多种规格产品中,占公司年度销售收入80%的产品有多少?”

罗副总经理想了想说:“公司没有明确统计过,但根据判断,6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贡献80%以上的年度销售收入。”

罗副总经理反映的现象,不是他们公司特有的,其他企业也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销售人员不断地向研发部门提需求,研发人员忙得焦头烂额。这就显得研发资源不够用,新产品的质量也保证不了,走向市场也不上量。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研发人员总是很稀少、很宝贵。事实上,许多企业将有限的宝贵资源浪费在错误的项目上。

 

许多企业掉进了陷阱——试图实施更多的项目,有了市场机会,不经分析、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把这些项目做好。结果,项目周期延长、质量等级降低,把一个质量低劣的产品卖给客户,客户并不满意,给客户留下三流的企业品牌的印象。

加拿大新产品开发管理专家罗伯特•G.库珀在他的专著《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中,描述了一个研究成果:在我们的新产品项目研究中,发现产品概念筛选是整个新产品开发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概念筛选工作只占所研究案例的12%,而且37%的项目在进入研发阶段之前没有经过商业或财务分析,有65%的项目没有做上市商业分析。

管理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建立产品决策评审委员会,这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组建的一个跨体系团队,对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机会进行决策评审,或者授权产品管理团队对较小的投资机会进行评审,在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前端设置正式的决策评审点,采用这种业务决策评审方式就像漏斗过滤。漏斗的上面是源源不断的需求机会,销售人员、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得到市场机会,都可以向漏斗的前端反馈需求,我们在一开始就要过滤掉那些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终止那些差的市场机会。公司研发资源响应相对较好的市场机会,避免出现研发任务和资源严重不匹配的现象。

在研发流程的早期阶段识别出这些错误的项目能力(在许多资源投入之前),是改善新产品获利的关键。

 

我在2008年年初给广东步步高通信电子公司做研发管理咨询。咨询前,公司有300多位研发人员,每年研发40多款手机产品,但能达到预期收入目标的也就十几款,公司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在引入研发管理咨询后,公司建立了新产品开发决策评审委员会,在新产品开发流程中设置了产品概念决策和计划决策评审点。对于市场人员提出的新产品开发需求,先经过系统性的市场分析,如对细分市场定位、用户的需求、市场的容量、竞争对手的情况、财务收益进行分析,并对公司的资源能力进行分析,然后评审委员会正式做出决策,才能正式立项。2010年年底,步步高通信电子公司的研发人员翻倍,有600多人,但是,公司一年新立项研发产品的数量反而减少了。2010年立项不到30款手机,但达到预期收益目标的有20多款。也就是说,单个产品的销售收入额增加了,2010年的销售收入为5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