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制造领域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上,××精密零件通过阿米巴+合伙制的改造,成功地把一个车间做成上市公司。这些骄人的业绩背后,主要源于××精密零件推行合伙人制度,尝试了员工持股和项目跟投等机制,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在柏明顿项目团队的辅助下,该公司出台了《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管理办法》,我们按照以下几大要素来为大家解析这一激励制度。
1.员工跟投范围
创新业务将会以公司的形式运行,员工可通过跟投间接持有创新业务子公司的股权或股权增值权。
这里首先要界定创新业务的范围,创新业务是指投资周期较长、业务发展前景不明朗,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业务。××精密零件旗下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拥有较高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的业务,不纳入跟投范围。
2.人员选择:多类人员
可以参与跟投的核心员工原则上必须是公司的高管,或者对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和骨干员工,且必须是全职员工。
参与跟投的员工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资跟投的核心员工,通过认购跟投平台(有限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的份额或股权,来间接持有创新业务公司的股权;另一类核心员工无须出资,可获得跟投平台的股权增值权。出资跟投的员工是级别更高、更关键的人才,而股权增值权主要是让跟投方案可以覆盖到更多的员工,均衡公司的价值分配体系。持有股权增值权的员工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转化为持有股权。
3.激励份额:动态增资
在激励总量上,对于每一个创新业务子公司,××精密零件均持有60%的股权,保证控股地位,员工跟投平台可以持有40%的股权。
这种方式的亮点是跟投平台每年都会增资,增资的部分会重新分配给所有的核心员工,所以跟投平台的员工的持股比例每年都会有调整,表现优秀者在股权份额上可以后来居上,懈怠者即使初始份额高,后续无法获得增资的股权,总体持股比例也会被稀释。
4.约束条件:服务年限
××精密零件对参与跟投的员工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任职时间上,参与跟投的员工,无论是持有股权还是增值权,都需要为公司再服务不少于5年(从参与跟投之日起算)。
5.激励收益:增值为主
对于创新业务,激励收益中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是增值而非分红。如果创新业务子公司发展壮大,可以符合独立上市的条件,××精密零件会优先考虑支持其上市,那样核心员工持有的原始股收益会非常可观。
××精密零件也会视创新业务的具体发展情况,考虑进行整体回购,回购的价格为公允价格。公允价格优先参考12个月内外部投资者投资创新业务子公司时的估值确定,如果没有外部价格,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6.退出机制:离职退出
除非经跟投方案管理委员会特殊认定,否则一旦员工从公司离职,其所持有的跟投平台的股权或股权增值权都必须转让给平台指定的主体。
在退出时,如果员工持有的是跟投平台的股权,且退出时满足5年任职约束条件,退出价格按照公允价值计算;若不满足5年任职约束条件,退出价格为每股出资额或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创新业务子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两者中的较低者。若员工持有的是跟投平台的股权增值权,且退出时满足5年任职约束条件,则按照退出时的创新业务公司的公允价值计算增值收益;若不满足5年任职约束条件,视为员工自动放弃增值权,公司不做任何补偿。
7.实施情况
当前,××精密零件共设立5家创新业务子公司,均严格按照××精密零件持股60%、跟投平台持股40%的股权比例分配。跟投平台均为有限合伙企业。而跟投的核心员工则通过认购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持有跟投平台的股权。其中,成立较早的两家创新业务公司已经完成过增资,实现了激励份额的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