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尔朱氏军政集团的形成

尔朱氏在北魏末年的兴起,与尔朱荣富有军事指挥才能有直接关系,当然,和北魏末年的社会政治变动有着更大的关系。

尔朱荣的军事指挥才能,几乎是与生俱来。他在日常性的射猎活动中已经表现出良好的军事素质,史书记载:尔朱荣长大以后,“好射猎,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陈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犯。”孝明帝元诩(510—528,宣武帝元恪次子,母亲为灵皇后胡氏,北魏第九位皇帝)正光(520—524)年间,尔朱荣继承了父亲尔朱新兴的爵位,来到京师洛阳,被任命为“直寝、游击将军”。尽管在洛阳任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段经历对于尔朱荣了解北魏末期的宫廷政治状况,还是很有帮助的。

这是因为,包括直后、直斋、直寝、直閤在内的“直卫诸职”,乃是北魏后期君主最亲近的禁卫武官,承担侍卫君主、守护宫廷安全的任务,地位十分重要。不过,尔朱荣在政治、军事上进一步崛起,并最终形成强大军事政治集团,却是在随后的一系列征战中完成。特别是“六镇之乱”的发生,为尔朱荣大展军事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孝明帝正光年间,胡太后总持朝政,四方兵起,天下大乱。面对动荡的局势,尔朱荣凭借其雄厚的财富投身于军事征战,自己出资组建了一支队伍:“正光中,四方兵起,(尔朱荣)遂散畜牧,招合义勇,给其衣马。”因为这支队伍完全是尔朱荣个人出资招募组建,故可谓尔朱氏家族的子弟兵。

尔朱荣率部所参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作战,是跟随李崇北征柔然。其时,柔然可汗阿那瓌(?—552,柔然族人,520年为柔然可汗,因内乱归降北魏,封朔方郡公、蠕蠕王,北魏末年曾协助击败破六韩拔陵,后利用东、西魏对峙,居中渔利。552年,为突厥所败,自杀)侵掠北边,尔朱荣以假节、冠军将军、别将的身份率部从征。此役尔朱荣率部属四千奋勇出击,一直追击至大漠,初步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随后的军事征战中,尔朱荣先后压平乞扶莫于(秀容郡)、万子乞真(南秀容)、刘阿如(汾肆地区)、敕勒北列步若(沃阳)、敕勒斛律洛阳(桑乾河西)等人的叛乱活动。正是凭借这些军功,尔朱荣官拜武卫将军,不久加使持节、安北将军、都督恒·朔讨虏诸军,进封博陵郡公,成为北魏末期政治舞台新兴的重要人物,初步奠定了尔朱荣在北魏政治军事舞台上的地位。

不过,尔朱荣在军事政治舞台上达到鼎盛,还是到压平“六镇之乱”以后。

北魏初年,为防御柔然侵袭,拱卫京师平城,缘北边自西而东设置了“六镇”,即: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抚冥(今河北省张北县西)、柔玄(今河北省张北县)、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东北)六镇。六镇將兵原本都是拓跋氏的贵族或其族民,身分极为高贵,其主要任务就是边疆防卫。然而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以后,留在六镇的贵族兵,地位大为降低,甚或下降到与发配到北边当兵的中原罪犯地位同等。523年,匈奴人破六韩拔陵(?—525,匈奴族,“六镇之乱”的领导人之一。按,据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破六韩”又作“破六汗”或“破落汗”,实为“潘六奚”之异译。)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在沃野镇率先起事,其他五个镇纷起响应,遂酿成“六镇之乱”。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陆学术界曾把“六镇之乱”看成是“农民起义”,如今这个观点已经被视为无稽之谈。就本质来说,“六镇之乱”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和孝文帝洛阳汉化集团相对立的胡化势力。他们极端仇视汉化,因此具有深刻的历史反动性,从文化层面上讲,“六镇之乱”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所要反对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我们这里不想对“六镇之乱”的性质多加讨论,只想说明,随着“六镇之乱”愈演愈烈,以及由“六镇之乱”所引起的全国性动乱,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北魏王朝的统治,洛阳朝廷已无力应对日益壮大的反政府势力。尔朱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前往征讨六镇。最终结果是,尔朱荣的势力在镇压六镇的过程中进一步壮大,并逐渐同六镇官兵结合了起来。许多六镇将领转而投靠尔朱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尔朱荣为领导、以尔朱氏家族为核心、以六镇将领为骨干、以六镇兵为主要武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尔朱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