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内外对标,导入最佳实践

我们经常说企业成功的路标要么在客户那里,要么在标杆那里,因为客户那里有价值需求,你如果满足了,就匹配了战略需求,自然就获得了竞争优势;同样在标杆那里,有最佳实践,你不用重新发明轮子,可以快速地制定HTL(how to learn)的策略,找到适用的标杆借鉴点,并做适应性的借鉴。

华为公司在1999年启动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项目,通过流程变革,将业界领先的产品开发与供应链模式、方法与工具借鉴过来,快速地将业务提升到全球一流水平,支撑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

标杆有两类:外部对标与内部标杆。外部标杆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域选取不同的标杆对象,比如华为公司在标杆选择上:英国的改良,日本的精细运营,德国的质量文化,以色列的团结自保;清真徒的严格自律,西点军校的强制淘汰,解放军的打胜仗之道,美国军队的铁三角,我党的组织管理;IBM的流程制度,微软的生态建设,苹果的极致产品开发,亚马逊的云计算技术,丰田的精益生产,索尼的经营理念,小米的网络营销,OPPO VIVO的渠道建设等。

在开展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标杆研究。对于重点流程建设领域,可以考虑请外部咨询顾问来辅导,对于外部咨询顾问要重点关注其标杆业务实践的水平,最主要的价值贡献是帮助企业导入外部标杆。如果没有外部咨询顾问资源,也建议企业做一个标杆研究。基于我的实践,标杆研究的途径有:

1​ 买相应领域的书籍阅读,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会将过往成功实践写成书籍,将管理经验、方法论总结提炼出来。

2​ 通过公网,比如百库文库、知乎等进行定向搜索。

3​ 付费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课程,注意选择实战类老师的课程,否则可能会听下来很虚,过于理论化。

4​ 加入了一些专业的微信群,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

5​ 一般企业内部有很多来自不同优秀企业的同事,从这些同事身上识别出过往的标杆实践。这个挑战在于要找对人,这个同事要么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要么对原有公司的做法清晰表达出来。

通常外部标杆研究由流程专家来进行,不要指望业务专家,因为业务专家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能力。对于标杆研究,有两点建议:

1​ 一定要及时转化,将书籍/培训资料转化成培训材料,转化成可以应用的方案包、工具或表单,这里需要加上个人的理解与创作。大家一定要大胆创作,就是基于逻辑与你的想象,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否则,你会发现读了很多书,面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时候还是一筹莫展。

2​ 完成知识转化后,一定在企业里做内部转化分享,并在企业大胆地应用。我曾经参加过两次某业界顶级专家的培训,对方销售问我:“陈总,您现在掌握了吗?”我回答:“听懂了,但还是不会用。”直到我转化成自己的培训材料,并在企业去使用后,我才真正理解,真正能够付诸实践,才变成了我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对于管理尤其如此。

内部标杆有两个层级的:一个是全流程的;另一个是流程中关键节点的。

对于全流程,要我们识别出过往的成功业务实践。比如产品开发流程,在没有开展流程设计之前,有一些成功的项目通常的表现是上市之后卖得很好,产品功能性能有竞争力、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成本有竞争力、产品开发周期短等。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大家公认的经典项目,这些经典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背后一定有一个相对好的产品开发过程,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提炼。

我们可以以经典项目为对象,将对于经典项目熟悉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开展流程设计工作。流程设计出来之后,再组织广大的流程执行人员进行评审与讨论,对流程设计结果进行完善。

对于流程关键节点的内部标杆,我们要做的是识别该节点的内部专家,谁的绩效最好,也可以识别内部的差生,谁的绩效最差。让他们分别把自己操作的过程方法与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然后两两对比,保留正确的做法,增加对问题或风险的规避措施,并以作业五件套(作业指导书、Checklist、表单/模板 、FAQ、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

多年前,我辅导过一个做销售奖金核算的案例,与大家分享如下:

AB员工负责两大业务群的销售人员奖金核对工作,即业务群将他们计算的奖金数据提交她们核对,她们核对OK后会提交财务做正式的奖金发放。

A员工非常聪明,她每次核对很轻松,几乎不出错,深受部门领导与业务部门的好评,且每次绩效评价都是A;

B员工相对勤奋,每次核算都非常辛苦,经常加班到很晚,还不时地出错,被业务部门投诉,部门领导对她很不满意,产生了将其辞退的念头。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对A与B员工的直接上司说:“刀下留人,先让我做个工作分析。”我准备给B找找原因,如果3个月后没有改善,再辞退也不迟。

于是,我分别对A和B的奖金核对过程进行了打开分析,分析后发现:

A的核对方式:拿到业务部门的原始数据后,先核算员工数量是否正确,再看每名员工在EXCEL表中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是否与公司奖金考核制度一致;再来看本月变化情况是否体现在EXCEL表格中,再看奖金总数与基于奖金制度计算出来的是否一致,她关注数量级是否有问题,如果数量级没有问题就会忽略。如果数量级有问题,就会展开进行分析。

B的核对方式:她、拿到业务部门的原始数据后,自己按照奖金考核方案全面算一遍,然后拿她的计算结果与业务部门的数据进行核对,如果一致,果断同意;如果不一致,就再算一次,如果自己的两次结果是一致的,就有信心判断业务部门的数据有问题,就会给他们打回去;如果两次结果不一致,则会启动第三次计算。把几百名销售人员的奖金计算一遍工作量巨大,而且稍不小心就会出错。

简单分析后就会发现B员工的绩效差是必然的,因为她的方法是落后的。于是,我把A的方法提炼形成操作手册后交给B员工使用,从次月开始,B 员工的绩效几乎与A员工持平了,做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