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下面一段,这又是讲另外一个卦了。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这一卦主要是讲的安危、存亡、治乱之道。按古书上对这一段的注解,安危指身,指我们个人的安危;存亡指家,指的是家族的存亡;治乱指国,指的是国家社会的大治与动荡。“危者,安其位者也”,一个人之所以有危险,是因为他总是自以为自己的位置很安全、很安稳。“亡者,保其存者也”,一个家族之所以会衰亡,是因为这个家族的人总是自以为福泽绵长、永不衰亡。像过去的皇帝,让大家称他万岁万岁万万岁,都想长生不老,但是可不可能?根本就不可能。一个皇帝开国以后,自己这个皇位想传给儿子,再传孙子,再子子孙孙,永无穷尽。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以后,认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过去所谓三皇五帝这些圣王都没有自己的德行高、功业大,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所以他把“皇”、“帝”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人就把三皇五帝全部盖了。他自己称谓自己是始皇帝,中国第一个皇帝,但他就没有想到他很快会死。他往下传位,也不像过去那样封什么号,就一二三四往下排就对了,我是始皇帝,那么下一代就是二世皇帝,再下一代,三世、四世、五世,乃至万世无穷。秦始皇就是做的这个梦,但实际上呢,秦朝二世而亡,最短命!所以你要想做万世的梦,那么灭亡往往也因此而产生。
还有一个例子,唐朝玄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开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整个唐朝达到了顶峰,称之为开元盛世。后来杜甫有一首诗叫《忆昔》,对那一段时期描述得非常到位: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这首诗的前面一半句子就是描写开元盛世的。那个时候国家好富有啊!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县城,人口都有上万家之多。不管是公家的仓库也好,还是私人的粮仓也好,也都是堆得满满的。大家出行也很方便啊,“九州道路无豺虎”,过去你要想出门,都很害怕路上的强盗,当然走山路的话,豺狼虎豹之类的野兽也是要防备的。在开元盛世的时候,大家要出远门,过去是要测吉日,要打卦,看看出行利不利。开元盛世的时候用不着,你出去就对了,保证很安全,比现在还太平,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总之,开元盛世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很快,同样在唐玄宗手上,就是因为开元盛世,他觉得天下已经大治了,没有啥问题了,结果宠信杨贵妃,宠信奸臣外戚,酿成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衰败。
在安史之乱时,杜甫也写了一首诗,他准备从甘肃同谷县入蜀,那就跟开元盛世的感觉完全是两回事了。《三绝句》之二是这样写的: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因为中原战乱,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当时四川还好一点,于是二十一家人约好一起结伴到四川来避乱。“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出发时是二十一家人,走出骆谷的时候,却只有一个人!骆谷,就是傥骆道沿线,这条道路是当时翻越秦岭,通往中原的主道之一。杜甫这首诗说只有一个人走出了骆谷,离开了中原战乱之地。后面两句写得也很凄惨,自己走出骆谷脱险以后,遇到一个当地人,就跟人家说,哎呀!怎么办啊,我跟我两个女儿也失散了。啮臂嘛,手臂紧扣着手臂,硬生生地拉开的感觉!秦岭上面云堆雾绕,回头一看云横秦岭之上,人的眼泪就下来了,那是非常惨!
这就是从治乱的角度来说的,天下大治虽然好,但未必就能长久啊!往往大治之后,也会有大乱。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这几句话是有警示作用的。《系辞》这里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时时不忘,随时警惕,才能够身安国治,持盈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