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来,我自己写了两本书,一本叫《规则定成败》,一本叫《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探讨的是管理中的“规则”问题,实质上也是在探讨“法”。在重新建立“规则”这一概念中,从《韩非子》中能看到部分与我所悟相同的见解,所以对《韩非子》兴趣愈加浓厚。于是才决意撰写此书,一方面能够把心得同人分析,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给自己写一个读书笔记。
1. 《韩非子》一书在先秦诸子书中与现代企业管理距离最近
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最贴近现实操作的(不管是为政,还是现在的企业管理)、最有实学味道的就是法家学说,尤其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韩非子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偶然都到流传到秦国的韩非子《孤愤》、《五蠹》两篇文章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作为春秋到战国最后一个大家,《韩非子》一书系统性、实操性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可谓是战国时代的一份《国家变法方案建议书》。
2. 在帮助我们深度理解人性与管理方面,韩非子作为中国传统经典,对我们有切问近思之效
如果我们把管理学视为一个纯西方舶来品,那就是架空去建立概念、去获取别人在别人文化环境中层层累积的知识系统,这样就等于抛开了我们原有知识系统的积累,一切从头开始,不但效率是低的,还不容易把那些概念与切身既有认知结合起来体验。而对传统文化,在浑然不觉中,我们是有继承其“基因”的,这些“基因”是我们有体会性认知的,所以从传统文化中发挥出来的东西,我们是更容易获取切身认知的,也是效率很高的。总言之,东西方大道的高处基本是相通的,我只是认为选择更适合我们的攀山路径很重要。
《韩非子》原书是由55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平行组成的,固然精神上大体是成体系的,但在形式上比较散乱,整体内容的结构性、层次性、次序性都不突出;对学习者而言,基本算是比较碎片化形态的知识。所以我新创了一种古籍的解读方式,也算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即把《韩非子》原书全部打散,按照现代风格的体系化结构进行重新构建,然后再依据新构建的结构进行解读、评价。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最耗脑力的就在重新构建全书的新结构上和章节题目命名上,反复迭代调整次数已不可计。
原书55篇文章,除了其中四篇完全没有纳入,另外两篇部分采用,其余51篇文章的内容全部被按主旨打散后置于纲要篇、修养篇、驭臣篇、治国篇、明辨篇五大篇中。如果把全书看成一个大体系,纲要篇就相当于这个体系的一个纲要性框架,定义了基本的概念,阐释了核心原理,勾勒了基本框架;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底盘”。如果只关注韩非子的理论建模,这一篇应该足矣。如果说纲要篇侧重原理,那么修养篇、驭臣篇、治国篇则偏重原理的展开与应用。明辨篇是比较特殊的一篇,侧重对其它学说在具体事上的具体观点的辩难,通过辩难,以更好地确立韩非子自己的“法术势”理念。可以理解为“以破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