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致力于行动,并且要不断达成自己目标的组织。在企业的目标体系中,使命居于最高层,因而它往往是抽象的,而非是具体的。因为抽象,所以更具有弹性、指导性;因为不具体,所以不能直接付诸行动。目标体系往下依次还有目标、指标等。目标要求明确、具体,但不一定量化表示;指标则不仅要求明确、具体,而且要求量化表示。使命必须具体化为目标、指标,并辅之以详尽的规划、计划,才可以诉诸于行动,化为现实。
培育一个系统不同于毁坏一个系统,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于企业来说,认为完成“单打一”的目标便可成功,这不但是一种奢望,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企业要生存、发展,便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因而企业需要设立的目标也应是多元的。按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在影响企业生存的各个关键领域都需要设立具体的目标。目标不是一切,但没有目标等于一切没有。
一个企业首先必须能够创造出顾客,因此需要市场营销的目标。企业必须能创新,否则它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因此需有创新的目标。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依赖人力、物力、财力等三种资源,因此必须为这些资源的供应、使用和开发制定目标。如果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这些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因此还需要为总体生产率单独设立目标。企业生存于社会和社区之中,因而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至少要承担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责任,因而需要有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必要条件,所以也必须为它设立一个最低的标准。
目标是多元的,所以要对目标进行平衡。在制定各种目标时,至少要进行三种平衡:对要实现的目标和企业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以平衡;要对组织的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加以平衡;还要对不同领域的目标加以平衡。没有企业能够无所不做,即便它有足够的资金,也未必有足够的人才,资源相对于机会和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总是稀缺的。因此,还必须确定优先次序。最糟糕的是试图每一件事都做一点,那肯定将一事无成,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另外,目标还必须量化为指标,才可以衡量、控制和管理;否则,它就只能是一些良好的愿望。
预算是对各种目标进行平衡的一种很好的工具。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管理高层要发挥灵魂和主导作用,通过预算体现出自己的战略意图和理财思路。预算的制定不是财务部门的事,管理高层必须亲自主持,绝不能假手他人。在对不同目标进行平衡的过程中,资源分配的终极依据、项目取舍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企业的使命。
目标必须转化为行动、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否则,只能称之为良好的愿望或梦想。目标要转化为行动,需经由计划和规划。计划和规划是达成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工作安排,它们都是围绕着目标展开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不仅意味着一件事情有人干,而且还意味着这件事情的成果可以衡量,有时间进度和完成期限,并且责任归属明确。企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运营系统,任何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因而任何一个员工的工作偏差都会影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为防止偏差的发生,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绩效管理系统。
有人把组织比作“机器”,精密的“机器”一般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延展、自我实现的功能。涵盖目标管理体系、计划预算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激励报酬体系的组织,基本上可以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专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自发地实现自己的意图。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使命基础上的,或者说“明确企业宗旨和使命,是确定优先顺序、战略、计划和工作安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