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绩效及绩效管理
绩效,英文为“Performance”,可以解释为“执行、履行、表现、成绩”,我们认为,“绩效是指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一般来讲,绩效分为两个层次: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前者是指整个企业的绩效或企业中部门、团队的绩效,后者是指企业中员工个人的绩效。这两个层次的绩效,在实际的运用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绩效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1.绩效评价阶段
传统的绩效管理是将绩效评价作为绩效管理的唯一手段,强调通过绩效评价来传递压力,区分员工,并作为薪酬调整、奖金分配、职位升迁、能力培训及开发的重要依据。
2.过程绩效管理阶段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评价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单纯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只能反映过去的绩效,不能对员工未来的绩效提升有所帮助。所以,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绩效管理应该是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就目标及如何达成共识,并促成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它必须通过完整的管理过程(绩效目标制定、辅导、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循环过程)来达成有效的结果,并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在这一阶段,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过程,员工的个人绩效水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均得到了提升。
3.企业绩效管理阶段
员工的个人绩效水平提升后,是否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显然并非如此。只有通过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才能将企业的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促使部门和个人有效地完成目标。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管理的重要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证员工观念与企业战略要求一致;保证员工行为与企业战略要求一致;保证员工行为结果最终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战略和流程的KPI体系、研发绩效管理过程、研发绩效组织保障体系、研发绩效管理制度。
8.2.2 研发绩效评价工具
根据加里·德斯勒(Gary Dessler)的介绍,常用的绩效评价工具有8种:图尺度评价法(Graphic rating scale)、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 ranking method)、配对比较法(Paired comparison method)、强制分布法(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等。这些评价工具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我们认为,研发绩效管理具有以下难点:
(1)研发工作成果难以量化。
(2)研发成果具有滞后性,反馈周期长。
(3)研发工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4)研发的效率不易于评估。
(5)对于知识管理方面的贡献较难评价。
(6)不同研发项目之间难以比较。
同时,结合对研发人员特点的研究,所以在选择研发绩效评价工具时,我们推荐选择关键事件法和目标管理法的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