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是个大问题

原文:“无极而太极。”

“无极而太极”,开宗明义,指的就是最上面那个白圈圈。无极和太极看起来是两个概念,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不同学术系统里面,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无极一词,来自于道家。《道德经》里面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产生天地最根本的那个东西。而儒家的思想是直承《易经》,虽然《易经》的卦爻辞里并没有太极的说法,但传说孔夫子作《易传》之后,就有“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一说了。这说明易之阴阳二气、阴阳二仪,其来源就是太极。

儒家讲究的是顺生以成人,所以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依次重叠,形成了六十四个重卦,大千世界也就这样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这样形成了。就像数学一样,以零为界,零以上的正数就代表儒家,1、2、3、4、5……以至于无穷无尽;零以下就是负数,就像道家学说一样,他理路正好相反。他讲的是“归”,一步步从宇宙万象回归于无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只是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无是一个大问题。无极,就像佛教里面所说的“空”的感觉;太极,好像是佛教里面所说的“有”的感觉,《心经》里面的句子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世间万物是空有不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是一个东西。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容易理解成太极是从无极当中生出来的,觉得无极是太极的老妈,实际上,周敦颐先生的意思是,无极就是太极。

宋代的另一个大儒张载对此说法非常不高兴,觉得周敦颐把“无极”这个概念放进去,作为儒家的正统来说,其学术渊源就不正了。张载是反对“无极”这个说法的,后来还跟一心维护周敦颐的朱熹进行了多次辩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也没什么结果。我们不管他们的这些争论,但应该留意的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他的太极理论的来源,确实是从道家陈抟、种放、穆修、一直到寿涯和尚这里得来的。周敦颐是个很淳朴的人,不像后来的二程、朱熹,总还有点儒家正统的面子思想。比如二程从来就不提他们的老师周敦颐先生曾受到过禅家的印可,而朱熹更是把佛、道两家视为外道、偏门,认为儒家才是正门。

从文化史上来说,宋代理学产生,本来就是从禅宗那里受到了启发,这才回到儒学的原典里面,从《易经》、《中庸》等典籍里面找到了可以与道家、佛家形成鼎立局面东西。这才完善了儒家的一套形而上的理论。

所以,周敦颐在这里很清晰地表明了“无极而太极”的看法,他明明白白地说了,道家所谓的“无极”,就是儒家所说的“太极”。我们看朱熹在这里的解释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他也是承认“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