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区域畅销产品不能实现全国化销售

货卖全国,这是所有品牌产品的梦想。但是,能实现全国化销售的品牌并不多,甚至某些区域市场非常成功的品牌,也遭遇全国化的瓶颈,如养元六个核桃、同福碗粥等。为什么这些销量超过10亿元,甚至30亿元的品牌,销售区域却如此集中,另一些销量相当的品牌却能全国漫游?

不可否认,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新创立的食品企业,在市场拓展上都呈现出典型的区域聚焦的特性。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企业推出一款“靓”产品,借助糖酒会或招商会一战成名、借助央视广告就货撒全国的案例少了,如她他水、雅客V9等。成功食品企业更加注重区域聚焦、市场精耕和厂家资源前置投入等“区域战法”。

并不是央视广告成本、影视明星的代言成本在增高,而是大明星、大广告、大招商的“三板斧”不灵了,很多迷恋昔日“三板斧”神话的新品牌,最后都变成了“流星”。

笔者在发表于2004年12期《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的文章《战略性渠道管理——品牌建设的硬支撑》里做出预判:“从未来快速消费品的市场结构看,渠道投资代替广告投资是一个必然趋势,今天没有建立渠道优势而大把在大众媒介上进行广告投资的品牌,在未来的3~5年内将逐步消亡!” 2005年以后包括食品在内的快消品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一判断。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否定创意、广告和媒介的重要性与成长性。整个中国市场消费正在从恢复性、基础性消费向结构性、改善性消费大规模升级,整体市场的规模以令世界吃惊的每年8%以上的速度持续二十多年递增,经济总量已经翻了3番。

繁荣里面有饿殍,行业景气趋势中也会有倒闭企业。就食品,包括快消品行业而言,没有把握前面“先渠道后广告”(先后指资源配置的优先性,而不是时间顺序)营销战略的企业,大多凶多吉少。

从食品(快消品)行业的大格局、大趋势角度,来考量局部成功企业区域外拓展或全国化瓶颈的问题,就能看清楚症结所在,也才能找到破解的道路。

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让王老吉从广东地方药饮变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饮品。这话说得很浪漫诱惑,惹得大批食品企业从定位、品类里去找“货卖全国”的秘方。很多企业将货卖全国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想象成一个“定位+创意+广告”改变心智认知的化学过程一样,忽视了物理过程比化学过程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条件(资源、努力等)这个基本常识。

在中国,渠道建设及实现目标区域销售终端的铺货、上货和动销,必然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不是有一句绝妙广告语、一线明星代言,再加央视等全媒体投放几亿元广告费,就能完成心智植入、转变的化学过程。品牌及产品知名度可以速成,全国销售渠道终端的建设,却从来没有速成的。

局部区域实现大规模销量的品牌,如养元六个核桃这样的优秀企业,无疑在渠道运作上是成功的,为什么这样的区域成功品牌也会遭遇区域外扩张的瓶颈呢?

根据过去20年食品、快消品全国化扩张成败案例,从成熟市场向异域复制主要由于以下五个的关键症结点:

复制难点一:这些企业对于自己局部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没有搞清楚。

成功企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这种情况可能吗?事实证明,大量的企业落入“错误归因”的陷阱,这往往是导致成功企业不能复制成功或优秀不能迈向卓越的根源。

很多企业在做大规模、有一定的品牌影响之后,就忘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成功的,忘记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古训,将成功归结为某种“后发的”、非关键驱动力的要素,如将雅客V9成功归因于所谓维生素糖果创意,甚至是代言人广告带来的形象提升。

其他成功过程中的偶然因素还包括:与强势经销商的成功合作,如香飘飘;厂家在局部市场的倾斜性资源(人员、配送、促销、广告等)投入,如养元、同福碗粥;市场层级差异造成的市场启动难易度不同,能够在三级、四级市场攻城略地的品牌,未必能顺利进入一线城市,如金丝猴。这些导致企业取得过去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偶然性要素”,往往成为区域外复制辉煌的障碍。

复制难点二:强大竞争对手的狙击。

啤酒是受竞品狙击而局限于短半径销售的品类,牛奶行业的地方企业同样被两大全国性品牌压制,即使在饮料行业,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后来居上,将早期的浆果奶昔等逼退市场;2012年正在发生的康师傅、统一和今麦郎“冰糖雪梨”大战,同样在对众多耕耘市场多年的赵州梨、莱阳梨企业进行战略压制。

复制难点三:市场动销手段容易被跟风。

借助洋河蓝色经典旋风,被当作白酒行业“二名酒”(地方名酒)崛起的盘中盘渠道运作方法,就是一种很容易被跟风、复制,甚至滥用的动销手段,这是造成口子窖交出南京市场主导权、高炉家全国拓展受阻的根本原因。

饮料里的“再来一瓶”,包装食品里的“刮刮卡”,啤酒、白酒的瓶盖兑换现金等加速动销的促销,显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依靠这些方法获得局部成功的品牌,往往是占了时间差的便宜,这种容易被复制的动销方法一旦遭到地头蛇企业的山寨,就很容易“市场易手”。

复制难点四: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差异、市场差异。

这是企业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露露北方强、椰树南方强是否是因为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异?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食品饮料是没有跨区域消费障碍的,除非如西藏的酥油茶、糌粑之类的地方食品。凉茶的成功,不是潮汕、珠三角街头地道的广东凉茶店的凉茶被全国消费者接受了,而是加多宝对凉茶进行了饮料化的口感改造。王老吉180亿元销量背后的消费者,至少80%以上不知道正宗广式凉茶是什么。

核桃露、冰糖雪梨等饮料的扩张,是否会碰到地区消费习惯的障碍?如果真的有,那只能说明企业的产品口感“特产化”,而没有“大众化”。

复制难点五:企业内部的费效比考核机制。

企业按成熟市场的费效比考核标准要求新开发市场,薪资体制也无法在销量比例大小与新开发增量大小之间平衡,导致企业的精英业务更希望留在成熟市场,不愿去新市场当炮灰。因此,新市场的开发会出现业务人员频繁更换、经销商频繁更换、市场遗留问题多等“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