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铁会议始末

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六年,让历史永远定格于此。

农历二月一天的大早,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天气还很冷。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他们各自的属员丞相史和御史,还有去年刚刚选举出来的六十余位贤良、文学匆匆赶往大汉王庭,参加13岁的汉昭帝下诏召集的经济会议,议题是讨论是否结束盐、铁、酒类由国家专卖的事宜。《汉书· 昭帝纪》记载:“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大约十年后,汉宣帝时的庐江太守丞桓宽,23根据会议资料及参加此次会议的同乡好友朱子伯的追述,这位研习《公羊春秋》的儒者出于“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语出《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的宏愿,推衍增广,整理出了洋洋数万言的《盐铁论》,使我们有幸身临其境地了解这场会议的真相。后世又称《盐铁论》为《贞山子》或《桓宽盐铁论》。

桓宽本人也没有想到他铸就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中国以道家为内术、法家为外术的原生文明形态逐步落下了帷幕,儒家主导的政治经济思想逐步垄断中国人的全部生活。《盐铁论》的每一章节都显示出两种治世理念的针锋相对:在“分水岭”的一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官方法家思想力量集团;另一边,是正在兴起的民间儒生思想力量集团。难怪东汉王充称本书是“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论衡·案书篇》)。

当时,没有人相信那些儒生会成为中国政治的主导力量。儒生们反对盐铁专卖,但盐铁会议之后盐铁官营的政策没有丝毫改变,只是五个月后才有限度地取消了酒类专卖,撤销了主管酒类专卖的官员,改为实行价格控制,限酒价每升四钱。

盐铁会议结束后,儒生的所有主张几乎都没有演变为现实政策,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儒生们已掀起一场席卷世界历史的疾风骤雨!这是盐铁会议的“历史的蝴蝶效应”,让我们先考察一下盐铁会议的召开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