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
廉洁,可辱也。
这句话是说在两军对垒的过程中,如果一位将领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对手就可以通过侮辱他的方式激怒他,让他带兵应战,这时对手就可以使用计谋将其擒获。
简单点说,一位将领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形象,敌人就会利用你的弱点消灭你,如果将领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就不会上当受骗。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故事,但不知道诸葛亮病逝除了身体有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五丈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峙,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但蜀军战线拉得太长,补给不足,急于出战。无论诸葛亮怎么挑衅,司马懿一直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最后诸葛亮想出一个办法,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些女人的衣服和胭脂水粉,借此侮辱司马懿及其将领像女人一样胆小怕事。没想到司马懿不仅没有因为愤怒而出战,反而穿上女人的衣服,涂上胭脂水粉,在蜀军使者面前展示一番,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因为过度操劳,身体坚持不住,病逝在五丈原。
在两军统帅博弈的过程中,司马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诸葛亮,我不在乎形象,无论你如何羞辱我,我都不会出战。利用这样的心理战,司马懿不仅成功地逼退了诸葛亮,也间接引发了诸葛亮的病逝。试想,如果司马懿是一个特别在意自己形象的人,就会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势必会因为愤怒而出战,一旦出战,胜负难料,甚至有可能就此改写历史。
“廉洁”型的人在性格上有哪些特质?这些特质会产生哪些积极和负面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会对企业造成哪些影响?这是我们希望从《孙子兵法》中汲取的宝贵经验。
“廉洁”型的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二是有严格的标准,对他人要求也很高。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在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上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些性格特质对于企业来说,会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廉洁”型企业家也有着较为突出的缺点。
一是过分关注他人评价,爱慕虚荣。当企业家过分关注他人评价的时候,就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就会在执行过程中改变很多原有的做法,按照他人眼中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标准很高,但是执行的策略或动作会出现偏差,不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要求,甚至会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的大局,因此有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位具有典型“廉洁”特质的企业家会过于爱惜自己的形象,将他的大部分精力投注到维护形象上,不注重提升内在能力,这是虚荣和浮躁的表现。很多企业家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常常会犯此类错误。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将企业家因为虚荣和浮躁带来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事事讲排场,铺张浪费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廉洁”型企业家更喜欢享受他人的赞誉,酷爱塑造愿景、规划蓝图。他们往往心怀宏大目标,塑造宏伟的战略价值,宣传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在这个可能言过其实的虚假表象中,他们的虚荣心越发膨胀,坚信自己制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会看到一部分企业家一旦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就会选择“大踏步式”的发展模式。可是当企业实力与过大的战略目标不匹配时,庞大的“企业大厦”便轰然倒塌。
1993年史玉柱开发巨人大厦,他一开始曾固执地不向银行贷款,主要以集资和卖楼花的方式筹资,因为不顾实际情况一再加盖楼层,受外部因素影响,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巨人大厦成为烂尾工程,史玉柱遭遇了创业史上的“滑铁卢”。当时珠海市政府为了扶持巨人集团,先后两次批给其约4万平方米的土地,125元/平方米的地价等于白送。但是,史玉柱在典型的廉洁意识的推动下,将巨人大厦的规划从38层不断加高到70层,要建全国最高的楼宇。
70层楼所需建设资金约12亿元,当时手中只有1亿元现金的史玉柱将赌注压在了卖楼花上。1994年巨人大厦开始卖楼花,恰逢政府部门对过热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卖楼花受到一定限制。1996年,投资3亿多元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成为“中国首负”。
所以我们希望企业家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依然能够保持成熟的心态,戒骄戒躁,不过分关注自身形象,不图虚名,严谨科学地做决策,扎扎实实搞细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企业家。
从企业日常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家应该更多地关注管理细节,而不是讲究排场。我们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不骄不躁,当你深度了解他们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实力,无论是企业效益、员工福利,还是管理的规范程度、产品对客户的影响力等都是极好的,这样的企业拥有长久而持续的生命力。
(二)下属拍马屁,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
当下属顺着你的意思说话,对你表现出足够的尊敬的时候,先不要高兴!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因为下属说话不中听而对其发火,让他惶恐不安?如果有的话,那么你的员工很可能开始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而刻意拍马屁、阿谀奉承,甚至报喜不报忧。如果这种人在企业中成为主流,这种风气就会逐渐渗入到企业文化中,久而久之,企业家既“失明”,又“失聪”,看不到企业真实的状况,听不到员工真实的反馈意见,问题可能越积越多,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企业早已千疮百孔。
在德国摩登公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业务员发现公司的大客户单方面终止合同,马上向主管汇报:“主管,不好了,咱们公司的大客户丢了,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效益。”这是实事求是的汇报。
主管抑制住内心的惊慌,假装淡定地说:“慌什么,镇定一点!”说完他思考了一会儿,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给上司打电话:“经理,市场部出了点问题,一个客户流失了。”这是典型的轻描淡写,而且用词模糊,很容易误导人。
经理说:“流失一个客户怕什么,我们公司的客户还有很多,继续开拓市场,争取与更多客户合作。”
正在这时,公司总裁给经理打来电话,了解市场拓展情况,经理笑着说:“总裁,你放心,市场开拓得很好,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很多客户都与我们有合作的意向,很快我们就会拿到订单。”这是在自说自话,其实他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情况。
总裁放下电话,心里感到很踏实。然而,一个月后,公司召开月度销售会议,总裁这才得知市场部出现严重问题。
如果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总喜欢讲好事,一谈到问题和错误就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干脆隐瞒不报,会造成企业家判断失误,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使小问题变成大危机,这对于公司的发展是致命的。我们希望企业家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工作中不断自省,做到明辨是非,愿意接受不同的声音,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避免形成浮夸的企业风气。
(三)核心团队缺乏思考力,每件事都向领导请示
我们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中小型企业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企业的员工在做事情前都要先请示领导。我们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一些企业家很享受这种过程。这不难理解,从领导的角度来看,下属事事向他请示,体现了他的领导才能,而员工在得到指示之后,往往称赞企业家英明,这种满足感让企业家乐此不疲。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当他们遇到问题,直接向领导请示最省事,这样他们既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承担责任。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利,他们就可以推卸责任,说:“领导,我是按照您的指示来办事的呀!”企业家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那么,如何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团队?
一方面,企业家不要急着给员工提供答案。当你的下属向你请教问题的时候,你先反问一句:“你觉得怎么办才合理?”听完下属的想法,你再跟他一起探讨方案是否可行,久而久之,下属来向你反映问题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提出解决方案,请你指导。
另一方面,企业家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五步法”。以往企业家给下属布置任务时会告诉他们要做什么,然后让其执行任务。企业家可以采用“五步法”,把问题前置,明确责任,让员工主动思考,承担风险。
第一步:领导布置任务时亲自给下属讲一遍,这叫发布命令。
第二步:领导要求下属复述一遍任务内容,看员工是否理解正确。
第三步:领导问下属:“你觉得我布置这项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让员工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是一个组织中对标的过程。
第四步:领导问下属:“做这件事有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在下属回答后,领导要明确告知下属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上级请示,什么情况他们可以自己做主。这是在明确授权的边界。
第五步:领导问下属:“如果你自己做这件事,你有哪些新的方法?”这是在拓展员工的思路,逐步培养员工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过于关注社会头衔,对企业发展关注不够
“廉洁”型企业家的自尊体系是不完善的,他们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看重自己的社会头衔,认为这是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志。
在这里我举一个事例。
我曾经与一位农民企业家打过交道,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经营头脑,他带领农场的乡亲种植五谷杂粮,还生产蘑菇、木耳等东北特产,他特意请设计公司对产品进行包装,还注册了商标,不仅为企业的产品找到了很好的销路,还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很多村民跟着他慢慢富裕起来,他也因此获得很多荣誉,被评为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等,他还代表村集体参加了很多分享会和交流会。社会荣誉让他提高了知名度,但也给他增加了思想负担。
有一段时间他非常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总觉得自己现在的身份改变了,要穿得正式一点,要求员工见到他要鞠躬、打招呼,他经常关注各种头衔的申报信息,只要自己符合要求,马上让秘书填表申请。只要是村里通知他参加活动,不管这项活动对企业发展是否有用,也不管公司是否有事,他都会准时参加,直到企业遭遇巨大危机,他才意识到自身思想出了问题。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不能投入过多精力。企业经营不能过于依赖外部资源,企业只能借助这些资源起步,但无法靠资源持续发展壮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廉洁”型企业家除了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把精力投注在增强企业实力上,还要关注企业发展规划与战略,建设企业内部发展系统,强化员工能力,时刻关注这些核心点,把参与社会活动当成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让企业具备竞争力,这才是企业家的形象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