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看相的学问

我们观察一个人,他的心性怎么样呢?一定会在外相上表现出来。有修行的和尚自有慈眉善目之相,有道行的道士也有其逍遥自在之相,有修养的儒者也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庙堂之气。你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心里就会装进什么,面相上就会表现出什么来。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从他的形、神、气、色上,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形,就是我们的外表,对一个人最初的判断。父母遗传给你的外形,就有金木水火土各形。木形人的话,越瘦越好,木不厌瘦;金不厌方,金形人长得方方正正、白白净净;水不厌肥,黑乎乎、胖乎乎的是水形人;火不厌焰,社会当中火形人较少,他的身材像火苗一样的有向上的趋势,性格上面有一种很主动的、很热情的特点;土不厌浊,学过《易经》就知道,土属坤,色黄浊,因为大地是最低的,最能够藏污纳垢,什么都能容纳。一个人的外形如果是得了五行之正,就比较好。但是,很多人往往是木兼金、金兼水等等,有所兼杂,那么,就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在里边。但是,外形的变数是很大的,单看外形还是不足以准确判断,我们还要看内在的,看神。

神,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神有深浅,有清浊,有足与不足的区别。神足的人那就很了得。当你遇见一个形很足而神不足的人,刚开始感觉他气宇轩昂,形象非常好,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因为精神不足,他的光辉就会渐渐暗淡下去。原来,这人无非就是爹妈给了一副好形体而已。神足而形不足的人呢?初次见面,你可能会觉得他不起眼,但是真正长久交往,就会发现他的亮点越来越多,最后在人群当中,你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神弥补了形的不足。在过去,神足而形不足的人当隐士的比较多,在《庄子》里面,就描写了很多身体残缺,但是都是得道的高人。当然,如果一个人神形俱足,那就了不得!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人中龙凤,绝对成就大事。但这样的人很稀少,真正是稀有难得。而神形俱不足,那就不足挂齿,凡夫一个,成不了什么事。

除了形神之外,还有气色之鉴。气、色也是可以在一起互参的,气往往是内在的气质,色则是气质发乎于外。气有清、浊、和、戾之分,如果一个人的气质给人感觉非常清朗、和悦,他就是很吉祥的人;如果感觉他的气很浊,甚至有那种乖戾、偏执的感觉,这样的人就不吉祥,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就可能殃及自身。要想学会望气,就得有一定的阅历和功夫。众生相看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

色,就是我们皮肤外表所体现的光泽,气发于外就是色。色有沉、浮、老、嫩之辨,以沉、老比较好,色浮不好,属于阳气外泄,看起来红光满面,色泽不沉,身体就有危险。色跟一个人的运气关系很大,如果色泽沉老、含蓄内敛,那么生命力就比较顽强,运气也很稳定;反之,就有大起大落,乃至有祸害。

佛教的观人,则要从身、语、意三业上看。身,就是看你怎么做;语就是语言、说话的状态。人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善于体察语言的人,是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在状态的。我们讲《易经•系辞》最后一段,就是看人的语业。“将叛者其辞惭”,要背叛的人,说话有意无意中会带一点愧疚之心;“中心疑者其辞枝”,心中有疑虑的人没有定见,说话的时候就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还有“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等等,这些都是从人的语业之中,去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意业,这个外人看不见,只有自己最清楚。当然,我们从他的身、语两方面,也能够观察到他意业的情况。

上面讲的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知人”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立身处世而言,这套传统看相的学问是非常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