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象全局到爻象吉凶

下一句“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我们上面所说的一系列,包括种种关系、种种礼仪变化、种种社会制度等等,以此为基础就形成了易象、卦爻。其所呈现出来的吉凶悔吝等等的结果,就是通过系辞、通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是故谓之爻”,这里只说了爻辞。每个易卦都由六爻组成,每一爻的内容、意义,以及吉凶判断等等,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就是爻辞。

熟悉了《易经》的结构就知道,这里光讲了爻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卦辞、象辞、彖辞,还有爻辞当中的小象辞,确实是有一定的缺失。我们说《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七年,好不容易才在患难中把它搞出来,这里却跳过去、完全给忽略了。只谈爻辞,只用六爻来断吉凶,就会失去了各卦的卦辞、象辞这些大的前提。

在方山易的讲述中,本光法师就指出,我们学易的时候观象玩辞,断断不可离开一个卦的总象而斤斤计较于每一爻象。易卦的爻辞、小象辞必须结合整个卦的卦辞、象辞、彖辞来进行综合判断,不然就破坏了一个卦内部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支离破碎了,有点像瞎子摸象的感觉。平常我们打卦,如果一卦有动爻,这个动爻就是重点,它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当下所体现的或即将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卦来说,动爻是判断吉凶悔吝很重要的所在。但是如果只从一爻之动来判断结果,而不去观察卦辞、彖辞、象辞,往往就会导致目光短浅,难以从全局、从整体长远的眼光来判断事情的全貌。

对于学易的人来说,如何来解、来断这个卦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纯粹用《易经》来搞占卜的人,可能对爻辞断吉凶这方面更重视一些,而对如何整体把握全卦的精神、如何行为处事的方面,就不太重视,往往就会忽略象辞、卦辞、彖辞里面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有许多易学流派,比如汉易中的《焦氏易林》就是专门打卦占卜用的书。它通过《周易》六十四卦的爻变,使每一本卦再生成六十四个子卦,这样就形成了四千多个可供占断的卦来。这四千多条卦辞也是自己通过卦象、爻象的关系推演出来的,没有依《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辞、彖辞和象辞。单从占卜之术的角度而言,《易林》可能显得比《周易》六十四卦来得更精确、细密一点,但是对于真正学易的人来说,通过易道修养心性、增上德业才是根本。对于“君子观象玩辞”、以心性修养而进乎大易之道的要求来看,像《焦氏易林》和宋代以后衍生出来的各种易卦卜筮之学,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这一章的前面是讲创立《易经》的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纷纭变化,用易卦恰到好处地比拟、模拟了天地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古代圣王制定了人间社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并通过文辞附在《易经》的卦爻上面,用语言解释出了这些现象当中的吉凶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