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流程和准则(法+术)

通过明确的步骤、流程,让构建过程有章可循,达到步步为营的效果。流程明确可以解决知识本身非体系化的问题,流程根据实践可以持续优化调整,流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类方法策略(术),逐渐形成自身的体系化。

(一)发散

将外部信息吸收到内部的步骤。获取的信息很多很杂,可能是主动搜索、查询,也可能是被动推荐。该阶段在做熵增,吸收的知识是无序的、混乱的,熵即代表无序的混乱程度。

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系统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为“熵增”。

可以使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法,将一个个点的知识扩展成一个知识体。

(二)收敛

需要基于兴趣、需求、特长来确定吸收知识的维度,并拆解成一个个主题。接着根据主题进行分类,明确哪些信息和知识属于同一类,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

熵减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转化的过程,一切生命的自组织化过程都是熵减过程,知识点的收敛也是熵减的结果。我们处在一个熵减的生命世界,学习本身就是熵减因子,它把个体认知系统外的信息知识,整合内化为个体系统结构化的认知。这是一个由非结构化的资讯信息到知识乃至智慧逐步转化提升的过程,促进熵减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和能量的输入。

学习和整合资料的过程就是要进一步把资料减少,在读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剔除掉垃圾和无价值的资料。资料的分类管理是第一步,但远远不够,做第二次过滤需要对每个资料都进行泛读。通过泛读对资料的价值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以确定后期学习的计划和重点。

(三)储存

使用工具将筛选后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

(四)整理

储存的过程中要明确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知识属于初级或高级的,哪些知识已经过时了,哪些要进行及时更新。认真整理,发现好的就深入研究、做笔记。不断优化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尝试总结固化现有的知识。

(五)分享

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对实践和现实有没有用,可以通过分享来提前发现问题。在行动之前以小代价和低门槛验证自己的知识,即将内化的知识与外部产生联系、交流、发现并及时完善。

(六)应用

将理论验证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从而真正对我们的生存、生活、人生带来改变。往往很多实践中要么会验证知识的正确性,要么会验证知识的不完整性,这也是我们修复知识体系或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创新的绝佳好机会。

(七)创造

当我们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支持后,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掌握的知识体系将会自生长,于是出现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小说、艺术品、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的。

知识体系的宏观流程如上,在实际运用中循环往复、不断构建、变化甚至坍塌,然后再建构甚至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