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

第一,关于人工智能。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在封面上,《时代周刊》称李彦宏为创新者,并称其所带领的百度正在成为美国硅谷的巨头。

《时代周刊》的作者称李彦宏正在帮助中国赢得21世纪。百度目前是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搜索引擎,并且在中国占有80%的市场份额。对于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视,让百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李彦宏不认为人工智能对于人们是一个重大的威胁。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要求中国政府始终对世界保持开放,即使是美国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也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在1992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位今天的百度首席执行官当时还是一个窘迫的中国学生,正在美国申请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生课程。面试时,教授问他:“你们中国有电脑吗?”这着实让这位年轻人大为震惊。“我当时非常尴尬,”现年49岁的李彦宏在北京总部的顶层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微笑说:“我想着,有朝一日我会证明,中国的计算机行业会变得特别强大。”

八年之后,他做到了。2000年时,李彦宏创立了百度,一个今天在中国占有80%市场份额的搜索引擎,并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最常被访问的网站。这家公司名字源于13世纪的一首中国诗。百度已经成为一个超过600亿美元市值(目前为880亿美元)的商业巨头,而中国公司在这个区间的只有腾讯和阿里巴巴。百度地图为千家万户的车辆导航,百度搜索为广大学子答疑解惑。再没有人问李彦宏中国有没有电脑了。

事实上,中国如今已经令硅谷辗转难眠了。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62家科技“独角兽”和市值超10亿美元的私营初创公司中,三分之一是中国培育的。中国正着眼于下一个科技前沿——人工智能。

2017年前三季度,百度的收入为90亿美元,其中约12亿美元又投入到研发中,大部分用于人工智能。他相信百度掌握了中国最大的优势——规模,就能主导全球人工智能市场。

从最基础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系统基于经验数据复制人类学习过程——无论是驾驶模式、财务习惯还是含糊的语音指令背后的真实意图。数据越多,就可以把算法训练得更好,对于一家服务于人口最多国家的公司来说,这个优势很明显。“中国是一个庞大和统一的市场,”李彦宏说,“所有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遵守同一套法律。”

第二,关于大数据。

滴滴大数据杀熟事件:

是指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高于新用户。

“大数据杀熟”引起网友热议,有大V爆料滴滴出行也存类似行为。

滴滴CTO和官方回应 

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发布公开信称,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张博还向网友解释,滴滴打车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而异。不过“预估价”和“实付车费”会因为行程真实状况而有所差异。

实际情况又如何? 

微博大V爆料,广大网友纷纷跟进,发出自己各种遭遇。微博大V表示,和同事试着用不同账号看了一下价格,果然在同样出发点,同样目的地的情况下,打车费用不一样。

加V认证滴滴员工也做出了回应:“算法不稳定,爱用不用”“杀你,咋滴啦”……大家还是看看下面这个图。

疑似水军出现 :

通过查看他们的资料,你会发现,他们没关注任何人也没有一个粉丝。同时,某些汽车的好评、手机的好评他们几乎都在。看他们的动态,谁在刷好评一目了然,他们头像也很一致。

住宿、出行和票务为何成为“大数据杀熟”重灾区 ?

在网友的反馈中,住宿、出行与票务等领域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这些市场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定价不够透明,除了通过相关平台查询或者到店咨询,用户难以获得公允准确的价格信息。 

(2)价格变动频率较大,门票、机票、旅馆房间常有季节性的价格波动,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段,价格也有所不同。

 (3)市场格局相对固定,一超多强或均势多强格局已经形成。

本质上,价格歧视是垄断与竞争不充分的体现,一超多强或均势多强的市场格局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因素。 

在共享出行领域,经历两次合并的滴滴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

而在在线票务领域,淘票票、猫眼电影和微影时代三家市场份额相差无几,共同占据了超过六成市场。如何避免相关企业滥用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是值得相关部门思考的。

《人民日报》指出,这种“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我的评论 :

滴滴一家独大,什么事情都来了!

我一般很少去比较,记得当时优步还在的时候,有时候打车会有一个浮动加价,换一个账户,加价少很多;后来的滴滴变成了高峰时段的加价和消费,更厉害了。你说,有没有杀熟?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要有竞争,没有竞争靠自律那就要考验人性,人性很难经得起考验的。所以,美团加入打车竞争是好事,对司机和乘客都是好事。

同理,滴滴加入外卖也是好事,有利于服务质量和整体生态的优化,只要不是恶性竞争就好。

滴滴做外卖,美团做打车,谁的机会大?

营销人都应该知道,一个营销事件或者策划要成功,不管创意多惊艳,策略多完美,最终是要讲逻辑的,逻辑不成立,营销就会失败。

网上无论PC端还是移动端,一搜,除了水军和软文,没有不骂滴滴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做成这样,也没谁了。

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自从打车市场基本只剩下滴滴一家重量级选手之后,打车的天就变了。

滴滴为什么从人见人爱,到人见人恨?就是因为没有相当量级的竞争者与之竞争,而美团加入打车市场,滴滴当然会调整竞争策略,对整个市场的服务质量都有好处,司机和乘客就会有好处。

滴滴和美团分别进入到对方的核心领域,意欲攻城拔寨。有人问我的看法,我说: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好事。

向对方的核心领域进攻:

美团进军打车,滴滴进军外卖,大家都向对方的核心业务发起进攻。滴滴还向共享单车下手了,在深圳,这几天深夜陆续投放了2万辆青桔单车,不过一天之后,就被禁止投放。

滴滴的外卖也将登陆无锡市场,这对美团来说,也不会是好消息。既然战火已经点燃,只有接招。

滴滴刚刚融资了100亿元,有的是钱,外卖得补贴大战即将开始,但竞争也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垄断的对立面就是恶性竞争,也会从根本上损害市场的长期发展,并造成不可持续性。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适度的竞争对市场是有好处的,垄断一定会造成服务质量下滑和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打车的竞争,最后投资者也要收入投资,那资本只能协商整合,投资者的钱还是要拿回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提价,服务变差,相关者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这是什么逻辑?

第一,为了抢占更多的场景、流量和入口,在场景化的流量和入口上,抢占生态圈的竞争优势和机遇未来的大数据。如果能够跟新零售、区块链结合,想象空间是不是更大呢?

第二,赢者通吃。有人说,二元竞争,什么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那是传统营销。

互联网的逻辑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就算做了老二,那也只能分得残羹冷炙了。你看看滴滴做成第一之后,快的没有了,陈伟星搞区块链去了,uber退出中国市场了,补贴没有了,优惠也没有了,从此乘客和司机“暗无天日”。

你会要说,百度、360、搜狗,还有天猫、京东,怎么回事?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京东和天猫模式也不同,百度和360,在搜索上还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啊,互联网,羊毛最初出在狗身上,猪买单,但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后来的羊买单。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互不信任的时候,只有进攻才能降低风险,占据主动,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对手的意图,只有进攻,打出别人的意图。

滴滴和美团,谁的机会大?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滴滴的机会大,美团的机会小。因为滴滴估值更高,资本更雄厚,沉淀的用户更多,有司机、乘客等。所以,大家的直觉,认为外卖做起来很简单,打车做起来很难。

其实不然,原因如下:

首先,作业方式不同,外卖涉及两次交接,看似简单,其实流程要复杂得多。

其次,运营维度不同,外卖三个维度多于打车(两个),每个维度形成优势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努力和代价;同时,真正形成优势后,壁垒也就形成了。

最后,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都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服务链、平台和生态。美团是在自己的应用覆盖吃、喝、玩、乐的基础上把各个场景(餐饮、娱乐、酒店、城际交通枢纽)用本地出行(打车)串联起来并形成闭环。而滴滴则是刚好相反,用打车融合到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中,也是抢占场景和入口,形成生态闭环。

个人觉得,美团还是有机会的,但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策略,烧钱刚开始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应该没事,大家都靠着大山呢,弄来弄去,还是腾讯和阿里),加上天时、地利,还是有一出好戏看的,也是有一些胜算的。

虽然谈不上美团打车干掉滴滴打车,至少大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到打车优惠券和订餐券了,那也不是坏事啊,互联网赢者通吃,类似企业不能只有一家存在,这也是一个天大的悖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