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势术共同为治

韩非子提倡的是法术势以“铁三角”组合方式作战,如此才互补其短,互彰其长。其中的“势”,一方面是行法、行术的基础,另外一方面,用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势、运用势。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出自《难势》)

言法与势共同为治,缺一不可。

故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出自《奸劫弑臣》)

韩非子作了一个比喻,国家是君主的车,势是君主的马。术是御马的技术,如果缺乏御马技术,自己类似也避免不了国家混乱;如果有造父、王良那样的御马技术,自己即使声色犬马,也能建立帝王功业。

言术对势的控御作用,如果无术,有势也不会用。

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出自《奸劫弑臣》)

此句言术对势的护卫作用,君主如果没法术来统御他的臣子,就无法阻止臣子攫取权势,并各为其私利用之。

【解评】:

先秦诸子谈一个概念,从不会像今人这样先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从不同事上、场景中阐述它。今人的习惯还是愿意看到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我尝试为韩非子的“势”做一个定义性的描述:

权势常并称,权是势的基础,虽然很大程度上有权就意味着有势,但毕竟从概念二者不能完全划等号。可以这么比喻,权如果是燃烧的柴,势就是火;权如果是一把刀,势就是这把刀透出的凌人寒意。所以,权描述的是实体,势则是描述从这个实体而发散出的、作用于人心的一种威慑性力量,可以称之为一种影响力。势的强弱,是它作用于人们内心而产生的心理预期的强度,人们会根据心理预期选择自己的行为,强度越大,说明势就越大,也就是影响力越大。所以势虽然基于权,但并不就等于权,不同人用权会发散出不同的对人的影响力,这与当事人的经营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同样是做皇帝,刘备活着时拥有的势是后来即位的刘禅所不能及的。

另外,法制越健全,势的可传承性就越强,法制越弱,势的可传承性就越弱。所以在现代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前后任总统或首相的权势是相差不多的;而在非法治国家,一个雄主和一个懦主,权势差距会非常巨大。由此延伸,可以知道,法与术都可以强化势,但以法强化出的势,和以术强化出的势是截然不同的。韩非子虽然也尚法,但从《韩非子》全书看,他论述强化势时,多是从术的角度入手的。

势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所以理论上讲,除了从权入手构建的势,还有从非权力性的专业知识、道德魅力中形成的势。但韩非子不提倡这种非权力性的势,他专注于护卫、经营、运用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