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原文解释】 知错能改,那就像没有犯过错误一样;如果还去故意掩饰过错,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历史典故“周处除三害”,就是一个有过能改的典型事例。周处是西晋时期人,年轻时称霸一方,与河中的一条蛟龙和山上的一只白虎一起祸害百姓,被当地百姓称为三害,其中周处为其首。有人劝说周处杀死猛虎和蛟龙,他听从了。于是他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与蛟龙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蛟龙,周处也负了伤。别人劝说周处杀白虎斩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结果人们以为周处也死了,拍手称快,认为三害都被除掉了。周处见乡亲们都盼着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确实做得太过分了,很惭愧,决定改过自新。最后在陆云等当时有修养之人的劝说和帮助下,周处逐渐改掉恶习,还做了将军,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都是在过失中成长的,没有一个人不犯错的,有过失并不可怕,关键是对待犯错误的态度。一定要有真正的忏悔之心,切不可嘴上承认错误,而心里根本没有认错。
很多矛盾的激化,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当时双方如能主动退让一步,很快就可以“归于无”,可往往因为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企业里,比如管理者交代下属做一件事情,结果下属做砸了,惹出了麻烦。如果下属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推诿责任,那么领导也会愿意帮助他寻找事情弥补的方式方法,甚至进行自我剖析:员工是我安排的,是不是没有交代清楚,是否过程中没有跟踪,或许自己对“识人”还需要技能上的提升等。都进行自我问题的寻找和改错,就不会推诿扯皮。如此这般,以后此类事件还怎么可能再发生呢?
他人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建议,不会是凭空臆想的,多少会有一些道理。
德行要提升,“知错就改”这句话一定要扎实地落实。别人好的建议,有可取之处,我们学习、听劝,不要反唇相讥,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