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民族,是一个酷爱文化艺术的民族。印度人世世代代千古流传下来的文献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代寓言,构成印度文化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瑰宝和取之不尽的源泉。
公元前1500年到6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吠陀时代”和“史诗时代”,产生了千古不朽、万世流芳的吠陀文献和两大史诗。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在印度被视为圣典。吠陀文献包括“吠陀本集”及注释和阐述这些圣典的各种文献经书。
“吠陀本集”共4部,分别为《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梨俱吠陀》时间最早,被视为天书而加以尊敬,它首次建立了颂体格律,共10卷,1028首诗,其内容非常复杂,多半是赞颂火神阿耆尼、战神因陀罗、苏摩酒、太阳神苏尔耶、晓天神邬霞、水神伐楼拿和死神阎摩的。此外,也有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以及祭祀、巫术的内容。《沙摩吠陀》有1875首歌词,在祭祀时配曲演唱,其中1800首歌词内容完全取自《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共约2000首经文,用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系各种祭祀祷文,有“黑”“白”两种不同的本子。《阿达婆吠陀》共731首诗,内容包括婆罗门僧侣禳灾除病的咒语和医药知识。
图3-1 太阳神苏尔耶
这4部本集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是诵者咏诵的,《沙摩吠陀》是歌者唱的,《夜柔吠陀》是行祭者口中念的,《阿达婆吠陀》是祭祀的监督者们所必须精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作用日益减少,专为祭祀用的《沙摩吠陀》和《夜柔吠陀》成了过时的东西,而《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仍然放射着它们不朽的光芒,但这4部吠陀都具有很宝贵的社会史料价值。
吠陀文献除4部“吠陀本集”外,还有阐释这些圣典的其他文献经书,主要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一些“经”书。各种“梵书”主要记载举行祭祀的规定、仪式和风俗习惯等,其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枯燥说教,也有不少神话传说。各种“森林书”是梵书的续编,它们发展了神秘主义的理论,只在森林中秘密传授。“奥义书”也称“吠檀多”,意即吠陀的终结,是吠陀文献中最晚的部分,主要内容是一些神秘主义的说教和哲学思想,不少地方解释了生、死、灵魂、天地等宇宙论和人生观,并提出了“梵”和“我”的哲学问题,对古代印度正统派六派哲学及佛教哲学思想的产生起过积极的影响,“吠檀多派”在近现代印度和西方均有广泛传播。
各种“经”书统称为“吠陀支”,通常分为6支,分别为:礼法学,主要讲祭祀、礼仪、风俗习惯及法律规定;语音学,主要讲吠陀诗歌的读法,包括语音和语调的规定;语法学,主要讲解语法;词源学,主要讲词的产生和派生;诗律学,主要讲诗的韵律和结构;天文学,主要讲恒星和行星的运行。
上述吠陀文献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印度社会与文化情况,对了解印度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间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后来一直被后人作为圣典尊奉,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同时,它们也为后来的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文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成为印度文化的源泉,并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两部不朽的史诗,与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齐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两部辉煌巨著,在印度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
《摩诃婆罗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篇幅超过西方两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合计的8倍。全诗共18篇,10万颂,一颂是由32个音节组成的一节诗,译成汉文大约有40万行,每行按30个字计算,共1200万字。《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以北印度婆罗多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爆发于般度族和持国族之间并牵连整个印度的一场大战,《薄伽梵歌》(神之歌)为全诗的思想核心,是般度族统帅阿周那与驾驶他的战车的友人克里希那(即毗湿奴神的化身大黑天)于大战前夕在战场上的对话。
这部史诗内容丰富,画面广阔,包罗万象,叙述了许多古代印度的部落、部族及国家的兴亡,反映了上古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全诗插入200多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是一部包括印度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的诗体“大百科全书”,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有着极大的影响。《摩诃婆罗多》被印度人当作神圣的经典,而且认为是他们的民族史诗,诗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盛传不衰。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未读过梵语原书,但通过参加经常举办的节日庆典、史诗演唱和戏剧舞蹈等活动,以及用现代语言翻译或改写的各种通俗易懂的版本等,仍可知道其内容梗概和主要情节。史诗的许多教训深入人心,影响和教育着人们,构成了印度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和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甚至有些农民对国家的法律不见得清楚,但对史诗的故事和人物却了如指掌,并且深受影响。这部史诗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它传到了亚洲的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并在传入这些国家后,结合当地的文学传统,生长出了新的花枝,丰富和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发展。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漫游”或“罗摩传”,全诗分为7篇,约24000多颂。这部史诗故事集中,结构严谨,在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甚至修辞譬喻的技巧上都树立了典范,是古典诗的先驱,被印度人称为“最初的诗”。诗中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纵横交错,波澜叠起,不断展开,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例如罗摩及其妻子悉达、神猴哈奴曼、十首魔王罗婆那,个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罗摩衍那》深受印度人的喜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两千多年来,妇女们崇拜悉达,尊其为贤妻良母的典型,亿万人顶礼膜拜摩罗,奉其为圣哲和楷模。印度人在问候、祝福、欢乐、悲痛、吃惊之时,往往口颂“摩罗!摩罗!”至于史诗中的神猴哈奴曼,更是受到狂热的崇拜,不少地方猴庙林立。在许多集会上,人们不是观看《罗摩衍那》的有关戏剧演出,就是欣赏与此有关的歌舞表演,一连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通宵达旦,流连忘返,不知疲倦。
《罗摩衍那》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它被辗转译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中文等,尤其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学及人们的思想影响更大。《罗摩衍那》故事的基本情节随汉译佛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志怪小说的产生有很大影响,《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就是以印度神猴哈奴曼为原型。
印度人善于讲故事,印度的民间故事素以优美睿智、寓意深刻闻名于世,著名的故事集有《五卷书》《伟大的故事》《嘉言集》《鹦鹉故事七十集》《大故事花集》《故事海》等。印度的民间故事不但在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亚洲、非洲和欧洲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有人做过统计,《五卷书》被译成15种印度语言、15种其他亚洲语言、2种非洲语言和22种欧洲语言,而且很多语言还并不是只有一个译本,英文、法文、德文都有10种以上的本子。
印度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已被吸收进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的民间文学中,还有一些进入了各国作家的作品中。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拉封丹的《寓言》、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我国的《太平广记》、江盈科的《雪涛小说》、刘元卿的《应谐录》等,都可以看到印度民间故事的踪迹和影响。
印度有着丰富的寓言。这些寓言短小精悍,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倍受印度人的欢迎,世代相传,影响很大。这些寓言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从远古到现代都打上了印度寓言的印记。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先秦的书籍,东汉和两晋的佛经,六朝的鬼怪故事,唐朝的传奇小说和“变文”,宋朝的话本,元朝的戏剧,沈从文的小说等,有不少取材于印度寓言文学。
图3-2 印度神话